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外來移民的新貌

2012年10月21日

據德國經濟研究所的調查,過去幾年愈來愈多具有高級專業素養的移民來到德國。但德國人對於移民的觀感有所改變嗎?

https://p.dw.com/p/16R4G

出生於德國的電視記者及節目主持人艾莉芙.森內爾經常被問到的一句話是:"你的德國話怎麼說得這麼好?"。森內爾說:"我注意到,德國老少兩代之間有所不同,這種問題只有年紀大的人才會問,德國年輕人已經理所當然地把具有外國姓名的人視為德國的自己人。" 70年代初,森內爾的父母從土耳其移居德國,她的父親屬於德國50年代起開始招募的所謂"客籍工人",在德國做車工。

Migration Türken als Gastarbeiter nach Deutschland
土耳其客籍工人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Beynelmilel

兩德統一後,原先居住在其它國家的後移民者,也就是德國少數族裔的家屬,大批湧入德國。21世紀頭十年,許多擁有高學歷的移民來到德國。德國經濟研究所報告指出,2009年具有高學歷的專業及領導人才,佔移民總數的21%。 移民問題專家克勞斯.巴德(Klaus Bade)表示,由於高學歷移民的增多,他們逐漸成為移民群體的主流,使低學歷的客籍工人相形失色。

形象積極

巴德表示:"總的來說,除少數份子外,移民者的總體形象已獲得改善"。所謂改善,是因為此前移民群體在德國始終受到"敵意"的對待。巴德指出:"50年代的'仇敵'是向德國姑娘吹口哨的義大利人;八、九十年代是來自東歐的宵小、竊盜;今天的'敵人'則主要來自新歐盟國家如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的羅姆族吉普賽人" 。德國民眾對羅姆人的敵視,極可能導致他們對來自羅馬尼亞及保加利亞移民的觀感扭曲,即使不少高級專業人才來自這兩個國家。

Klaus Jürgen Bade
移民問題專家克勞斯.巴德圖片來源: privat

巴德批評說,如今一般移民的形象已有所改善,但穆斯林例外。他表示:"像蒂洛‧扎拉青(Thilo Sarrazin)所寫的《德國自取滅亡》(Deutschland schafft sich ab)一書,極力挑撥德國人的反穆斯林情緒,為穆斯林扣上"危險"及"傾向原教旨主義"的帽子"。

扎拉青在這本引發論戰的爭議性著作中談到德國移民融入政策的破產,而在德國融合及移民基金會鑑定人理事會(Sachverständigenrat deutscher Stiftungen für Integration und Migration)年度鑑定報告中發表的一項題為"移民溫度計"的意見調查,也反映了移民融入政策的失敗。巴德介紹說:"2009年底,也就是論戰爆發之前,大部份的無論有無移民背景的人,都對德國人和移民間的共處給予積極評價。而一年後的今天,我們觀察到,兩方對移民政策持樂觀態度的人數都明顯下降。不過這一趨勢在2011年又出現緩和。這說明,移民社會的承荷力已大幅超過政治界的估計, 也就是說,人們不再受到偏激言論的誤導" 。 這項意見調查還顯示出,移民或非移民的所持觀點大同小異,比如60%的人歡迎更多高級專業人才來到德國,70%的受訪者都願意為成功落實移民政策盡一己之力。

移民的自信表現

移民問題專家梅歇利爾(Paul Mecheril)教授認為,社會大眾、政治或傳媒界,經常以約定俗成的方式來區別移民或非移民的做法是很有問題的。這位在奧爾登堡大學教授文化互動教育學的專家說:"德國若想建立一個真正友善的社會文化,人們就必須對生活在這裡,擁有不同文化背景及外貌的人更加習以為常地去接受。因為"移民背景"這個詞的本身,就是一個"給陌生人貼標籤"的說法。"

Journalistin Elif Senel
電視記者艾莉芙.森內爾圖片來源: Elif Senel

電視記者艾莉芙. 森內爾表示,她在德國電視連續劇中已能初步觀察到,人們採取一種新的理所當然的態度面向非德國根苗的人們。她說:"連續劇中不時會出現一位伊朗大夫或一名土耳其經紀人,但沒人特別關心他們的出身背景" 。

森內爾表示,過去10年德國致力於作為移民社會的努力取得了長足進步,總的來說,移民人口的形象比過去積極。這也與移民者所表現的自信有關。她回憶說:"從前我父母和許多其他客工都不願意太引人注意,他們對於能夠在德國生活是心存感激的。然而太多的感謝和過份的謙卑,會降低一個人融入新社會和爭取平等機會的動力。誰能表現自信,就更能受到尊重。"

作者: Alexandra Scherle 編譯:楊家華

責編:謝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