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閒話德國:新常態下的中國

張丹紅2016年9月3日

一般來說,專欄作者張丹紅從中國人的視角觀察德國。在中國休假期間,她換了一個角度。

https://p.dw.com/p/1JuwX
Skyline von Peking
今年夏天,北京的霧霾有所減少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F. Li

(德國之聲中文網)今年回北京最大的意外是:霧霾明顯減少。特別是一場陣雨之後,天空竟呈現短暫的湛藍。一位中學同學告訴我:"原因很簡單。因為北京周邊地區的工業生產下降了。"

一段時間以來,中國國家領導人掛在嘴邊的一個詞是"新常態",讓國人習慣GDP不呈兩位數增長的狀態。其實,6%的漲幅有什麼需要遮藏的?就像德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桑德施耐德所說:即使是中國的大樹也不可能長到雲端。假如新常態意味著讓我重新聞到兒時北京夏天的味道,那麼我希望有更多的"新常態"。

它確實無處不在。儘管家人和同學聚會仍然離不開"盛宴"(對我這個平常生活在一個飲食發展中國家的人來說,每一頓都是盛宴),但我發現大家點菜不那麼"肆無忌憚"了,少了些大魚大肉,多了些健康實惠。我們家裡出了第一個素食者。聽朋友說,不屑與食肉者為伍的主要是90後的年輕人。他們選擇素食的主要原因不是為了保護動物,而是因為素食是當今的時尚。

Kolumne Zhang Restaurant Peking
對於德國華人來說,回國吃的每一頓飯都是「盛宴」圖片來源: DW/D. Zhang

新常態比比皆是

誰想時尚,當然也要擁有一部蘋果的產品。即使在星期當中,蘋果店也是人頭攢動,我看了一下價錢,和德國差不多。中國早就不是廉價購物的天堂。女兒們在北京熱衷購物的理由是:像Hollister或Forever 21這樣年輕人喜愛的商店,北京有,科隆沒有。

在中國,小康生活也成了新常態。在一次家人聚會上結識了一位來自湖北農村的保姆。看她和大女兒聊得熱鬧,我好奇地走過去----原來她們在交流剛剛開車上路的經驗。女孩子驕傲地說,她不光考了駕照,還和老公一起買了輛車。在北京的大街上,我感覺保時捷的密度甚至高於德國。

說到北京的街道,儘管中國人開車比過去文明得多,我仍然更願意搭計程車,既保護神經,又省了找車位的煩惱。美中不足的是計程車上的藍座套和收音機裡的評書連播。不過"滴滴出行"給顧客提供了選擇:只需在手機上輸入你出行的時間、你的地址和目的地,你的"專車"會准時停在門口,車裡的氛圍和自家車差不多。

萬能的手機

手機成了中國人的萬能武器。不只能用它搭計程車,在超市和餐館也可用它付款。我們中學同學聚會時,一位同學用手機結了總帳,大家馬上把攤到人頭兒上的款項匯給她----當然也是用手機。只有我和一位在財政部門工作的同學拿出了現金。有人調侃:"只有你們外國人和公務員還帶現金。"

Zhang Danhong Kommentarbild App
專欄作者張丹紅

與德國人相比,中國人更願意接受新技術。這是我多年來的體會。這一次我注意到,中國人的性格也發生了變化,少了一分含蓄,多了一分奔放。奧運會跳水隊員秦凱在女友何姿獲得銀牌之後的頒獎儀式期間對著攝影鏡頭向她求婚,這是何等的氣概。

中國的年輕人不僅敢於讓全世界人民做自己愛情的見證人,還敢於在不懂一句英語的情況下獨自周游世界。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這並不是一項了不起的冒險行動。不過來德國的遊客必須特別留神,否則一不小心會被德國的歡迎文化"吞沒"。一個中國小夥子就經歷了這樣的遭遇:他在斯圖加特被盜,本想掛失,結果因為不懂語言,在一張難民庇護申請表格上簽了字,並被分配到北威州的一座難民營。"你們德國人瘋了,誰都想接收。"這句話伴隨了我整個假期。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