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閒話德國:打嗝擤鼻,各好一道

2017年4月9日

什麼行為可通過禮儀測試,什麼舉動被視為粗魯?角度不同,答案也各異。專欄作者張丹紅舉了幾個例子。

https://p.dw.com/p/2arv5
Erkältung Büro Mann mit Taschentuch Nase putzen
圖片來源: Colourbox

(德國之聲中文網)1984年德國前總理柯爾訪華期間到北京大學發表演說,正讀大二的我坐在大講堂裡全神貫注地聽著。突然,柯爾停了下來,不慌不忙地從上衣兜裡掏出紙巾, - 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和眼睛 - 驚雷般地擤鼻涕。講堂裡一陣耳語聲。教授和同學們面面相覷。

不同的國家和地域,對怎麼樣是舉止得體、怎麼樣是不禮貌有著不同的理解。時代也是一個因素。比如中世紀的騎士可以光明正大地打嗝兒,直到荷蘭人埃拉斯穆斯-馮-鹿特丹在500年前制定了全面的禮儀規矩。從那之後,歐洲人就餐要盡可能不出聲。餐桌上寂靜可能會讓中國主人惴惴不安 - 客人是不是吃得不盡興?

禁止接吻

在中國,吃飯出聲無可厚非,但在公共場合男女親密則顯得出格。去中國做交換學生的鄰居德國少女對中國校園裡禁止接吻的規定大惑不解,並為同學中的一對兒情侶打抱不平。同樣令德國孩子們感到不可思議的是,中國的同齡人不與父母頂嘴,甚至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

Deutschland DW Redakteurin Zhang Danhong
本文作者張丹紅圖片來源: V. Glasow/V. Vahlefeld

在受儒教影響的社會,老年本身就是價值,值得尊敬。因此在公車上給老人讓座是理所當然的。不過在德國這樣做很容易使老人不爽。有一次我把座位讓給一位上了年紀的婦女。她對我皮笑肉不笑地看了一眼,對丈夫說:"我已經被當成老太太了。"由此我吸取教訓,不再見到老年人就條件反射般地站起來,而是先看對方的身體狀況再做決定。

最好是當天

好心並不一定得到良好的反應 - 提前祝賀過德國人生日的中國人會理解我這句話的意思。中國人怎麼會知道提前祝壽在德國的迷信裡是不吉利的舉動。在中國正相反:放馬後炮會讓朋友以為你忘記了他的生日。

在德國辦個生日派對或其他的聚會,你會馬上打開朋友帶來的禮物,否則朋友會以為你不在乎他和他的禮物。在中國就不然了,馬上撕開包裝紙,會被認為過於貪婪。等客人走了以後再打開,免除了不喜歡偏要裝喜歡的煩惱。

Bildergalerie China Deutschland Geschichte Helmut Kohl bei Deng Xiaoping 1984
1984年,柯爾與鄧小平見面第二天到北京大學發表演說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不過無論中國人還是德國人,都不對別人的禮物評頭品足。德語裡有句俗話:別人送的馬不掰開嘴看。因為由馬的牙齒的狀況能算出它的年齡。德國人還不喜歡評論別人的外表,特別是當這類評語並不鼓舞人心的時候。哪個德國人敢對芳鄰說:"你最近可發福了。"那麼他們的睦鄰關係可能就到此為止了。

中國人正相反。我的女兒們回國休假閒著沒事兒做統計,看多少人次對對方的外型發表他並不想知道的評論。我到現在不明白不輕易流露感情的中國人會如此肆無忌憚地評論別人的外貌。

涉及到自己的意見和看法時,中國人很少直言不諱。你從中國人的嘴裡極少聽到"我不這麼看"或"我認為你這樣做不對"的詞句。這容易被理解為個人攻擊。

我不是中國駐德國大使!

不過會讓中國人受傷的這些話語對德國人來說是家常便飯。特別是當我的德國朋友把對中國的不滿一股腦傾瀉在我身上的時候,我常常感到哭笑不得。這種事情一般發生在中國受到德國媒體格外關照的時期。這時我會經常接到德國朋友的電話:"我對你政府的做法很不滿。"我的回答千篇一律:"我完全贊同你的意見。另外:我的政府也是你的政府。"

很多德國人就是這樣:在一知半解和媒體的影響下,他們自認為對所有的領域都有發言權。這裡我要表揚一下德國的老總理柯爾。他一再批評歐洲人對中國的理解完全是程式化的。中國人民因此而感激他。北大的學子們早已原諒他大聲擤鼻。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