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農村:中國教育的鹽鹼地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2005年2月4日

本周三,「中國青年報」刊登了中國五位教育界資深人士聯合發表的一封公開信,呼籲遏制教育公平性的惡化趨向。公開信指出了中國教育體制目前存在的種種弊端,特別是農村教育的嚴重滑坡趨勢。

https://p.dw.com/p/6Ccf
「希望工程」能否真正為農村帶來希望呢?圖片來源: Matthias von Hein

在「中國青年報」發表公開信的這五位來自湖南的教育專家均為超過70歲的退休人員,他們分別是湖南省教委原黨組書記朱尚同和馮象欽,湖南省教育廳原副廳長劉欣森,湖南農業大學原校長彭干梓,以及湖南師范大學原黨委副書記戴海。他們五人都曾是省教育機構或大學的負責人。公開信的發表並沒有突發事件為背景。

湖南農業大學原校長彭干梓說:「不存在突發事件,這是長久存在的一個問題。只是說我們在這個問題上達成了共識,所以來呼籲改善這個問題,來改變這種不公平的現象。中國的農村的教育情況非常的困難,農民的受教育的機會相對於城市來講應該是相當差的。中國農村人口佔了全國人口的70%以上,中國農村的教育在整個中國的教育裡邊是非常薄弱的一個環節。如果農村的教育問題不能夠解決,那麼中國的現代化就很難發展。」

公開信指出,近年來中國教育人文品質有所下降,教育價值有所失衡,教育行為有所失范,特別是教育公共投資不足,國民佔有教育資源嚴重不平等,教育的公平性問題已成為普遍性問題。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政府要求逐步提高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到世紀末應達到4%。但這個目標從未達到過。較少的投入在配置上也不合理,尤其是農村教育投入嚴重不足。

五位中國教育專家在公開信中列舉統計數字說明中國教育現狀與科教興國的國策不相符的事實。教育投資包括國家投資及社會和私人投資兩部分,由於政府教育投入不足,中國社會和私人投資佔到總投資的44%,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的平均水準只有12%。

不僅教育投資不足,而且分配也非常不合理。以2002年為例:全年全社會各項教育投資為5800多億元,而佔總人口60%以上的農村卻只獲得其中的23%。

曾任湖南農業大學校長的彭干梓以農大為例講述了近年來農村學生比例逐年下降的趨勢:「大學收費很高了,農業大學學農的學生有一點優惠,但是學農的學生已經越來越少了。農業大學畢業的學生畢業了30000多名學生中,真正學農的只佔到30%以下。原來真正是來自農村的學生過去比例是很大的,但是現在的比例是逐年下降。"

造成這一情況的最主要原因在於大學收費越來越高,尤其給貧困地區的農村學生接受高等教育帶來了很大困難。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的年收入僅僅為2千元人民幣。但是,如果經過高考進入農業大學的學生,每一個學生平均來說要交的學費大概是每年5000圓人民幣,還不包括生活費,而生活費每個月最低也需要300-400塊錢,這一部分學生生活非常困難,比如說現在要過春節了,他們連回家的路費都很難找來。

簽署公開信的湖南省教委原黨組書記朱尚同表示,教育原本是幫助窮人脫貧和提高社會公正的一種途徑,但是現在大多數農村學生卻得不到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這不僅涉及到高等教育,甚至影響到了國家政策所保障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多年來由於教育經費不足,解決辦學困難的任務被下放到基層,放任學校和教師去進行所謂的「搞活」和「創收」。但「創收」的壓力又轉為「牟利」的動力,使「錢學交易」、「錢權交易」在一些地方愈演愈烈。除高昂的學費之外,師資力量不足和學校設施落後也是面臨的嚴重問題。

五名教育的老專家在公開信中呼籲再適當地增加國家財政對教育的投資,其中首先是要增加義務教育的投資。他們建議在國家預算法中規定,國家每年財政性教育經費佔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不能低於4%,而且在若干年內隨國民生產總值的增加,逐步增加至5%~6%,並嚴格規定對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的恰當比例。

彭干梓說:"從宏觀上來看,政府應該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最近幾年,特別是2004年,中央政府在這個問題上是做了很多的改進。對農村的教育,包括基礎教育,增加了投資,但是因為中國農村人口非常多,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恐怕依然需要很長的時間。政府的整體力度是仍然不夠的。"

(張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