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車諾比:改變歐洲的催化器

2006年4月26日

20年前車諾比核电站爆炸事件所導致的後果,至今仍令人談虎色變。屬於原蘇聯的烏克蘭周遭地區人民,於1986年的4月26日,經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浩劫。這場核災難不僅為當地居民帶來無法彌補的永久傷害,也導致以歐洲為主的政治上的關鍵性轉折,例如它促使西歐環境政策的向前發展,以及東歐共產集團的分崩離析。

https://p.dw.com/p/8JTI
悼念圖片來源: AP

車諾比有如一個催化器,它不僅改變了歐洲,更導致一系列歷史性的後繼發展。例如:東歐那些受核輻射污染地區及城市的共黨幹部,仍然不得不依照共黨統治慣例,先以謊言面對居民,再嘗試隱瞞意外事件的實際狀況,更不透露核污染將為百萬民眾帶來何種災難性的後果。即使當時的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也都是一步一步慢慢地瞭解到災難事件的真相。經由這一事故,他改變了對黨機器的態度,對這一將他帶向權力高峰的政治體系產生了懷疑。戈爾巴喬夫嘗試改革,致力於政治透明化,實行所謂的改革和開放政治。改革雖功敗垂成,但幾年之後冷戰結束,鐵幕陷落。而車諾比是导致這一歷史性轉變的源頭。

這場史無前例的人類浩劫,促成許多國家環境政策的改變。人們體認到利用核能發電可能帶來的致命危險。要求放棄使用這種所謂「無法掌控的科技」的政黨進入了歐洲議會,「綠黨」政治家取得了執政權。此後,至少一些西歐政府開始對所謂的「替代性能源技術」提供大量補貼,其中尤以德國政府在這方面的表現傑出。當然,向烏克蘭及白俄羅斯地區災民提供財物及醫療援助的數十個德國市民倡議團體也是最應感到自豪的一群。

20年來,民間倡議組織、各國政府及政黨同心協力,嘗試著亡羊補牢,盡力而為。車諾比核电站外洩的放射性物質,比當年廣島原子彈爆炸時對環境所造成的污染強烈400倍。核電站周遭廣大地區受污染的環境,在可預見的未來將無法獲得改善。照理說,受污染地區應被列為禁區。然而,貧困的數十萬居民除了留在當地別無選擇。國庫空虛的明斯克及基輔政府也無法有效針對核災難採取善後措施。

效率不彰的官僚主義更使整個事件有如雪上加霜。災難發生後,緊急用鋼筋混凝土將出事反應堆封閉起來的防護罩「石棺」,現已明顯出現龜裂現象,輻射物質持續外洩。因此已開始腐朽、剝落的石棺,徹底崩塌只是個時間問題。雖然西方國家已提供修築更大防護外殼的經費,但工程進度十分緩慢。

事故發生至今已屆滿20周年,但長期災難後果至今尚無法確知。受災地區具有先天性生理缺陷的新生兒明顯增多。所謂的「清理者」,也就是災難發生後奮不顧身留在當地,甚至赤手進行搶救的數十萬人,反常的快速老化,其中許多人罹患了癌症。但沒人關心他們的處境,缺錢是最大的原因之一。車諾比留下了一份包藏禍心的遺產,我們不能冷漠對待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災區內那些無助的災民。這是一項沉重的負擔,東、西方國家只有同心協力才能挑起這難以承受的重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