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讓"啟蒙的藝術"凸顯啟蒙價值

2011年4月1日

隨著"啟蒙的藝術"的揭幕,啟蒙運動這一人類思想遺產通過有形的藝術形式呈現在中國公眾面前,"啟蒙運動"中關於藝術、哲學、科學、政治等主題對現今的中國是否會帶來影響?

https://p.dw.com/p/10ltu
「啟蒙的藝術」展覽作品圖片來源: Bay. Staatsgemäldesammlungen München, Foto: Sibylle Forster

4月1日下午,《啟蒙的藝術》大型展覽正式開幕,展期一年。中國國務委員劉延東及正在訪華的德國副總理兼外長韋斯特維勒為展覽進行揭幕。這個中德文化交流史上最大的展覽項目被多家中國主流媒體介紹和報導。

同期進行的還有"啟蒙之對話"。查閱相關的活動設計,發現被邀請的多為中國體制內學者和藝術家。

據悉本項目將從4月2日起迎接觀展者,德國之聲在Twitter微博和新浪微博上進行了簡單的調查,很多的中國公眾之前對藝術展並不知情,有部分公眾表示願意前往,也有一些公眾對於中國官方主導的此次展覽並不寄望過多。認為官方可能將此只是作為文化項目和政績,並不能真正向公眾傳遞歐洲"啟蒙運動"真正價值和意義。

之前也有德國本土媒體《南德意志報》對這個項目提出尖銳批評:"德國政府投資1000萬歐元的展覽,在當前中國政府對異議人鎮壓和對普通公眾壓制的環境下,中國人正在經歷最黑暗時刻,此展覽不會有啟蒙的作用,展覽在中共當局的巧妙包裝下,變成支持中共製度的展覽。"

啟蒙運動倡導的主旨是自由、平等和民主思想

德國之聲採訪了中國著名的民間思想家王康,他介紹了"啟蒙運動"的歷史:"歐洲啟蒙運動主要是從歐洲中世紀從神權專制主義和宗教矇昧中擺脫出來,走向世俗化的或是關於人和世界的重新發現這樣一場運動,人的概念包括他的意義、價值、目的、權利、尊嚴等。這些概念對目前的中國來說是沒有完全解決的。啟蒙運動側重於政治制度和政權性質方面,但又不僅僅是政治問題;文藝復興中後期,啟蒙運動以法國為首就開始了,其中強調人們對公共生活和事務的參與,所倡導的自由、平等和民主思想,對北美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都產生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但後來對啟蒙運動也有一些反思,歐洲的很多歷史學家,象德國的梅尼克對啟蒙動動的批判還是很嚴厲的。我個人覺得啟蒙運動是個雙面刃,一切歷史運動者是雙面刃。

中國始終沒有完成現代意義上的啟蒙

啟蒙對現今中國有著怎樣的意義?王康認為:"啟蒙運動對中國的意義會是正面的,中國始終沒有完成現代意義上的啟蒙和中國式的文藝復興,關於人的價值,中國要麼是模糊要麼就是拒絕談論這個問題,'五四運動'所謂的啟蒙走到邪路上去了,後來變成了紅色啟蒙,後來完全被蘇維埃替代,又反復被抗議戰爭、國共戰爭所打斷,中國知識分子一直沒有比較完整的象歐洲一個世紀的啟蒙運動歷程。只有在八十年代後近十年的時間,中國呈現最基本的比較基本的啟蒙,但後來被'六四事件'打斷。"

王康認為德國的"啟蒙的藝術"對目前的中國是需要的:"德國在中國搞這個展覽,不管是從理論的、藝術的或是學術的角度,對中國都有意義,因為中國差這一課,這對中國的知識分子、普羅大眾、甚至是統治者,都是有意義的。"

但他同時也認為,中國官方組織體制內的知識分子參與對話交流,體制內的專家思想大多被禁錮,無法真正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但作為體制外的公共知識分子,中國當局一直對限制他們表達的空間。

中國政府不惜一切代價借用文化活動提升政治形象

近期,中國藝術家頻頻觸發中國當局的高壓線,3月20日在北京開展的"敏感地帶"藝術展,因為作品觸及政治,除叫停部分展覽外,中國當局還抓捕了三位藝術家。恰逢此時,中國官方高調宣傳之後"啟蒙的藝術展"未來的走向經藝術家擔憂。

德國之聲採訪了居住在中國深圳的著名的藝術家陳紹華,他認為中國公眾呈現信仰和價值缺失狀態,所以啟蒙運動是應該進行的,但最緊要的不是提供藝術感受力及技能,而是要有藝術的自由創作環境

"中國現在沒有建立公民社會,連公民社會這個詞在中國都被忌諱提起,所以要啟蒙,最好就是要推動公民社會的建立,要爭取言論自由。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強調藝術啟蒙,開啟民智,有些不合時宜。但啟蒙在中國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前提就是中國走向一個正常的社會。最近我聽說風聲很緊,甚至有藝術家因為藝術作品被抓。"

"象德國的這次活動,最後可能被中國政府宣傳成非常成功,因為一方面強力維穩,另一方面又要表現出很開明,所以他們不惜別代價去搞一些藝術文化活動,以對外塑一個開明政府的文化形象,奧運會、世博會、亞運會都是如此。德國的主辦單位和中國政府的合作一定會很順利,政府管理下的文化人也會積極去參與,但這樣就會脫離啟蒙運動的主旨。"

作者:吳雨

責編: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