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評論:為「穩定」擔憂?

2015年7月17日

中國政府加強了對民眾的監控和管制。德國之聲記者Philipp Bilsky認為,這表明中共意識到將在經濟領域迎來艱難時刻。

https://p.dw.com/p/1G0b1
Symolbild Taiwan Zurückweisung des chinesischen Sicherheitsgesetzes
圖片來源: Reuters/J. Lee

(德國之聲中文網)這或許是習近平執政以來針對人權律師最大規模的一次打壓。上周末以來,100多名維權律師、其工作人員以及人權活動人士被警方拘押或約談。對他們中一些人的指責是,構成"重大犯罪團伙","嚴重擾亂社會秩序"。儘管大部分人在短時間後重獲行動自由,這一行動給人留下的印象卻是難以消除的。因為國家機器如此有系統地針對律師"出手",這還是第一次。

就在這次行動兩周前,中國人大通過了新的《國家安全法》。對於"國家安全"的定義,新法的界定十分籠統:既包括國防、經濟、能源等領域,也將文化、少數民族和宗教及其他許多領域囊括在內。根據新的國家安全法--如果靈活解讀的話,幾乎沒有一個領域是不涉及國家安全的。這在法律上給了國家巨大的行動空間。而國家安全法僅是旨在擴展國家機器控制權限的新法律中的一部。尚在討論中的還有對外國非政府組織的管理條例以及打擊恐怖主義和網路犯罪的法律。

這一系列舉措一方面符合人們對中國政府的一貫印象。同時卻又令人不解。稱其在意料之中,是因為過去兩年中國政府不斷加強對公民的監控。對網路的審查規模擴大,對媒體的管控更加嚴格。與此同時,習近平將越來越多的權力集於一身,此前所謂"集體領導"的重心發生了轉移。但這一政策也讓人不解其宗,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似乎還沒有過這樣的先例。比較之下,胡錦濤和溫家寶執政的年代幾乎可算得上是"自由化的階段"。

問題是:中國政府為什麼這樣做?為什麼偏偏現在這樣做?真正的答案只有中國政府自己心裡有數。但不能不讓人做出的推測是,中共意識到將迎來經濟上的艱難時期,而這可能使黨的地位受到質疑。未來幾年,中國必須實現在經濟上的重新定位。迄今為止,中國成功經濟模式是建立在廉價勞動力、全球市場的強大需求、外商投資以及政府巨額投資的基礎上的。

Bilsky Philipp Kommentarbild App
評論作者Philipp Bilsky圖片來源: DW

然而經濟高速增長的年代已經成為過去。北京政府現在的說法是經濟"新常態",即可持續、但速度較慢的增長,求品質不求數量。但要實現這一目標可謂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此外,中國的年輕一代成長在一個沒有飢荒和物質匱乏的年代,對他們來說,過去幾十年的經濟增長是理所當然的。而在如今增長放慢的年月,要讓這一代人滿意,會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迄今為止,中共維持其執政合法地位的一個條件是,保障民眾的經濟生活水準不斷提高,而且是在廣泛的基礎上。而今後幾年,中國政府要兌現這個核心承諾將越來越難。顯然中共領導層清楚地認識到了這一挑戰。如何在經濟告別高速增長的時代在國內實現"維穩",黨已經以行動表明,那就是運用威懾,並將可能的反抗扼殺在萌芽狀態。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