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評論:海軍指揮權—雞毛還是令箭?

Peter Philipp2006年10月16日

以色列與黎巴嫩真主黨之間的戰鬥行動結束兩個月後,德國海軍正式接管了在黎巴嫩沿海巡邏的聯合國維和部隊的指揮權。這支海上部隊的任務是,在據黎巴嫩海岸50海裡的區域內,防止外界從海上向真主黨民兵走私武器。這一使命的期限截至到2007年8月31日。德國之聲中東問題資深記者Peter Philipp為此發來評論。

https://p.dw.com/p/9FlF
受命於危難之秋圖片來源: AP

至少有一點從一開始就應該是明確的:國際社會為中東的穩定和安全所作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而德國參與到其中也是不言而喻的,不僅因為德國是國際社會有責任感的一員,而且也出於歷史的原因。

但就在這一點上,意見分歧就來了。德國國內就是否應該向中東派遣軍隊爭論了數周之久,而且爭論的雙方都以歷史原因為論據。一方指出,在不利的情況下,德國士兵有可能陷入與以色列軍人的衝突,而這是德國人萬萬不願看到的。另一方則強調,在這一地區實現安寧恰恰是為了以色列的安全利益,而這也是德國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德國國內的爭論還沒有取得一致意見,而德國海軍已經到達了地中海東岸,並接管了國際維和部隊海軍編隊的指揮權。到目前為止一切順利。但人們還是不禁要問:這一行動,包括國際社會的積極努力本身是否經過了周密的考慮,是否會對該地區的穩定,和安全作出建設性的貢獻?還是或許會成為又一次有著良好意願,卻因缺乏清晰的方針或時間表而收效甚微的行動。這種情況在世界各個戰爭或危機地區屢見不鮮。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儘管聯合國黎巴嫩臨時維和部隊,無論是在陸地還是在海上,擁有比以往更多的行動權限,但依然沒有得到明確的授權,去收繳真主黨民兵的武裝或至少堅決地促使其放下武器。這一艱巨任務只能由黎巴嫩軍隊完成,而這支軍隊僅出於國內政治的原因就根本無法做到這一點,同時,過於弱小的黎巴嫩政府軍也不足以對抗真主黨民兵。

真主黨領導人納斯魯拉對這一點十分清楚。真主黨慶賀勝利的氣氛就是證明,儘管所謂的「勝利」與事實相去甚遠。真主黨並沒有贏得這場34天的戰爭,以色列也沒有。不過在中東就是這樣,誰如果沒有被擊垮,就可以以勝利者自居,而且還能讓相當一部分人相信這一點。

德國軍人的存在也不能改變這一切。德國的派兵以及聯合國的整個維和行動現在必須在國際上得到政治上的有力支持。各方必須努力尋找政治解決方案,而且不僅僅侷限於解決黎以邊境的問題,而是要將巴以衝突這一核心矛盾考慮在內。而這或許已超出了國際社會目前的能力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