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蒙古和德國擴大合作

2012年3月30日

蒙古和德國代表舉行會談,雙方簽下協議,未來將在自然資源和技術上擴大合作。

https://p.dw.com/p/14VMK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未來三十年天然資源需求將提升一倍,取得天然礦物資源成為各國競爭的目標。

蒙古總統額勒貝格(Tsakhia Elbegdorj)訪德的重點之一就是雙方在開發自然資源方面的合作。周三(28.03)在柏林舉行的第十屆蒙古-德國會談由康拉德‧艾德諾基金會組織。會議上,多數與會委員認為兩國的自然資源合作不夠密切。

然而,雙方都認為兩國具合作潛力。作為柏林政府的自然資源策略,德國總理梅克爾在去年十月出訪蒙古,為德國企業提供一個良好的合作框架,穩固未來的礦物資源供應。

梅克爾和蒙古總理巴特包勒德(Sukhbaatar Batbold)簽署了政府間的原料合作協議,雙方也將在工業和科技領域上,推廣社會和經濟發展。

在第十屆蒙古-德國會談上,蒙古前總統奧其爾巴特(Punsalmaagiin Ochirbat)表示,這項協議"創造法定的合作框架"。

他說:"現在只差付諸行動"。蒙古第一位民選總統表示,"德國在政府去中央化、高科技技術和可再生能源方面的許多經驗都值得蒙古學習。"

對等合作關係

蒙古對擴大與德國合作抱持高度興趣還有另一個原因。奧其爾巴特指出,蒙古地處兩大超級強國中國和俄羅斯之間,這個被包圍的國家意識到它需要更加獨立自主。因此蒙古積極尋求"第三方合作夥伴"。他說:"德國便是其中之一'"。

此外,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的葛倫特(Manfred Grund)認為雙方擁有"對等合作關係"。他解釋,德國並非單方面花錢購買自然資源,而是以先進科技交換天然資源,雙方皆從中獲益。

他說:"這是一個雙贏的局面。沒有自然資源,科技便無法進步。"

德國工業代表弗裡多林‧施特拉克(Friedolin Strack)認為,蒙古不僅開發礦產、提供自然資源,同時希望吸引科技業前往蒙古,這是吸引德國商界的另一原因。

蒙古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為主席哈斯楚倫(Ch Khashchulun)解釋,德國能就不同項目提供蒙古極具價值的建議,包括煤化工廠。六家蒙古公司的代表預計在今年年底訪德,聽取德國合作對象的建議。

蒙古未來十年的平均年度經濟增長率預測約為14%,蒙古政府已展開一系列的雄心勃勃的計劃。其中包括在2015年前興建新國際機場、鋪設2000公里的鐵路、提升高速公路連接、在戈壁區域建設更精良的水資源供應系統、新建房屋、在首都烏蘭巴托設置地下電車系統、建設銅廠和許多工廠。

對環境的影響

然而,這些雄心勃勃的計劃也有不良的一面。某些會議成員指出,開采自然資源將為環境帶來潛在威脅。來自蒙古的與會成員立刻提及,永續經營和環境保護是該國"建設美好明天"計劃中的重要環節。

哈斯楚倫說,蒙古的計劃是在2013年前提供10%的可再生能源,至2020年可再生能源應達到20%。

前總統奧其爾巴特表示:"我們希望能比照歐洲生態環境標準"。他也解釋,蒙古每年300天日照和提供全國60%電力的風力發電條件,其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潛能十分驚人。

他希望,在得到德國的技術資源後,蒙古未來能發展更新、更無污染的科技以保護環境。

在柏林的會議上他也表示:"每個重要的歷史進程都允諾帶來成功,但其中也包含風險。"

雙方都明確感覺到雙贏的局面即將形成,即使存在風險也值得一試,而且風險能夠順利被克服。

作者: Anne Thomas 編譯:張筠青

責編: 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