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美國政府沒有輕率從事

2011年5月4日

對本‧拉登被美軍擊斃,本台記者Daniel Scheschkewitz認為,即便擊斃本‧拉登在司法上存在問題,這也是危險防禦的過程中可能會發生的。不過,對一個人的死感到高興,卻是不恰當的。

https://p.dw.com/p/1192g
Daniel Scheschkewitz圖片來源: DW

美國特種部隊據稱定點清除本‧拉登引起的不安情緒在增長。這可以理解,因為過去數年來,美國在反恐鬥爭中屢次有出格的行動:比如關塔那摩的中情局秘密酷刑監獄,以及通過遠程控制的炸彈定點清除可疑的恐怖分子等。美國屢次忽視法治國家的原則。

但在本‧拉登的事件中,這一批評並不令人信服。本‧拉登拒捕,他的藏身之處由全副武裝的人員守衛。否則怎麼會有一枚火箭彈發射向美國特種部隊的直升機呢?倘若歐巴馬總統果真一開始就打算致本‧拉登於死地,那他盡可以向已確定的地點發射一枚巡航導彈就好了。而美軍的此次行動所冒的風險則要大得多。行動成員的生命安全處在危險之下。而美國與巴基斯坦原已緊張的關係則面臨新的考驗。

至於本‧拉登在此次行動中並未持有武器,不應成為事件之後對美軍士兵進行指責的理由。畢竟一個恐怖份子與一個士兵不同:前者的武器是隱藏的,而不是公開的。因為本‧拉登未持有武器,就認為美軍一開始就打算擊斃他,這一說法難以成立。

國際法中也認可,戰爭的各方不單可以是國家,也可以是非國家的組織。基地組織在2001年9月11日這一天就是這樣一個組織,直到今日仍是如此。

當然,如能逮捕本‧拉登會更好。但他的死卻是危險防禦的過程中可能發生的。不過,對一個人的死感到高興、甚至歡呼勝利並不適當。

作者:Daniel Scheschkewitz 編譯:苗子
責編: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