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疫情加劇德國藥品供應瓶頸?

2020年3月7日

在新冠病毒疫情爆發之前,德國和歐洲的藥品供應鏈就有很多薄弱環節。這些「短板」反映出這一領域的體制性問題,已不僅僅是過分依賴中國這個生產基地。

https://p.dw.com/p/3Yv7g
Symbolbild Tabletten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不久前,德國負責監管藥物和醫療製品的聯邦醫藥產品局(BfArM)證實,共有239種藥物在德國全國都"無貨"。那是在去年10月,人們還從未聽說有一種叫"新型冠狀病毒"的東西,很多人連武漢在哪裡都不知道。

現在,聯邦醫藥產品局公佈的最新名單上,有277種藥物列為供貨困難,其中包括一些抗生素、止痛藥和抗抑鬱藥等常用藥。而目前出現的短缺狀況很容易變得更糟糕,即便沒有新冠病毒疫情的衝擊也可能釀成問題激化。

依賴中國

在新冠疫情爆發前,數字暴露出來的問題就已經顯而易見。全球範圍仿製藥(generics,無須支付專利使用費即可生產的藥物)使用的90%的有效成分都是在中國生產的。而即便在受到專利保護的藥物中,也有50%需要使用中國生產的原料成分。

不僅是藥物成分,越來越多的仿製藥都是在亞洲生產的,特別是在印度。還有很多製藥生產線外遷到了東歐國家。這涉及到的一個核心問題是醫療保險公司的統一議價制度。德國最大的幾家法定醫療保險公司與製藥企業之間定期協商藥品價格,藥企可通過承諾優惠價格成為醫保支付的指定供應商。

Krankenhausapotheke des Uniklinikums Köln
圖片來源: DW/A. Carthaus

醫保公司和患者由此可享受低價藥物,但在生產成本壓力之下,藥企會將生產線轉往勞動力更為廉價的外國。德國最後一個生產抗生素的大型藥廠在大約兩年前關門。

供貨鏈橫跨歐亞

藥物生產是"長線作業",有時從下訂單到供貨需要14個月時間。許多藥品在西歐的唯一一道工序是最後的包裝,而藥物的有效成分則來自遙遠的中國。

疫情最嚴重的中國湖北省有大量製藥代工企業。據德國製藥工業聯合會(BPI)的統計,德國市場上136種藥物的有效成分都來自湖北藥企。儘管藥品生產鏈是經過嚴密組織的,但在長時間受到外部壓力的情況下,它也是脆弱的。

比如從上海到鹿特丹的船運貨物,路途需要4周時間。一旦出現問題,並不會立即讓人有所感覺。瑞士仿製藥生產商聯合會的負責人穆勒(Axel Müller)表示,供貨商一般會有3個月用量的庫存,以應付意外緊急情況。

因此法國製藥行業專家伯特勒(Eric Bouteiller)指出,只有發生"斷供"超過半年以上,才會在歐洲引發嚴重的問題。羅納‧貝格咨詢公司的專家則告訴德國之聲,在新冠疫情之下,供應鏈不夠透明可能帶來問題。"如果情況不好轉,中國和印度藥企的有效成分庫存也會告罄,因為他們要優先供應國內市場。"

德國聯邦醫藥製品局的發言人波默(Maik Pommer)表示,對德國所需要的藥品來說,湖北並不扮演關鍵的角色。

Deutschland | Pharmaproduktion bei Merck
綠黨建議:讓製藥生產線回歸歐盟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A. Deder

吸取教訓

即便如此,最新修訂的法律規定,如果出現任何短缺,製藥企業和批發商必須及時報告聯邦醫藥製品局。但尚不清楚的是,該機構是否有權對一些緊缺藥物下令禁止出口。按照目前的體制,緊缺藥物還是可以被出口到其它國家,因為這些藥在德國的價格比很多其它國家低。

因此,就有可能出現德國醫院和消費者亟需的藥物卻被出口的現象。在巴伐利亞州埃爾朗根(Erlangen)經營一家醫院附屬藥店的德爾耶(Frank Dörje)看來,這是"體制性問題"。新冠疫情肯定會掀起更多有關如何解決藥品短缺、以及如何避免這一問題的討論。

德國綠黨在一份政策文件中建議,創造條件吸引企業將部分藥物有效成分的生產線遷回歐盟。但目前就這一思路還沒有如何具體實施的計劃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