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牆外文摘:金正恩南望 習近平兩難

2017年4月30日

平壤擺脫危機的希望在美國、中國還是俄羅斯?都不是,在於韓國。北京走出經濟困境依靠習近平大權在握之後搞改革?錯了,權力壟斷即意味著阻止改革。

https://p.dw.com/p/2c9RX
China G20 - Xi Jinping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H. H. Young

(德國之聲中文網)香港《端傳媒》發表評論《<人民的名義>:中共政治劇的精緻幻象》,作者陶小仁分析說,這部劇並非因為敢演敢說、取材真實桉例,就能成為準確認知中國政治現實的窗口。相反,在許多細節的處理上,這部劇建構出的,是一副精緻而虛幻的理想政治圖景。

文章說,劇中的貪官固然奢靡,但正面角色卻也並不儉樸,而是積極擁抱著現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和氣質,即使是高級幹部亦是如此。但是,這樣的形象也僅僅停留在此劇中。在中國大陸,黨政幹部需經上級組織部考察任命,政績與忠誠度才是最核心的指標。對於一位真正的省委書記來說,組織學文件、學講話、政治表態,要比經營形象、直面網民重要得多。

文章說,一群具備現代治理素質和外在氣質的中共幹部,伴隨著多元、專業且正統的出身與升遷,無疑在《人民的名義》中,浪漫化了中國政治生態,這也正是該劇受到年輕人追捧的因素之一。且不論反腐的劇情與現實原型有多少關聯,一系列理想設定搭建起來的漢東省官場,本身就是剝離政治現實的空想模型。

In the Name of People TV  Drama China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Imaginechina

金正恩寄望南韓大選?

台灣《風傳媒》發表文章《北京平壤互罵  俄國成北韓唯一保護者》,作者王俊評認為,中國與北韓官方媒體間互相"叫罵",背後透露出來的訊息是北京試圖在不破壞與平壤的關係上,以美國的行動來壓迫北韓克制行動,至少在短期內勿實施第六次核子試驗,或其他可能被川普視為嚴重挑釁的洲際彈道飛彈試射等舉動。甚至不惜對平壤宣稱,只有在美國打算推翻其政權的情況下,中國才會出兵支持。

文章說,金正恩或許會因此繼續抗拒中國的調解,並試圖盡量轉從俄國取得援助,以利用緊張的美俄關係來制止美國的進一步行動,同時抵抗中國的壓力。但是,金正恩不容易長期依賴俄國的保護,勢必得再度另尋出路。唯一的可能性只在於與南韓和解,鬆動南韓的立場。金正恩或許不是看不到這一點,只是目前缺乏時機與台階,或許他只能把希望寄託於5月9日的南韓總統大選,支持"陽光政策"、南北對談的文在寅能夠一如預期當選。屆時,南北韓的破冰或許不是問題,也可能替未來數年的朝鮮半島局勢帶來衝擊。

依法判案與法官國籍

香港《明報》發表法律學者陳文敏文章《侮辱法官》,指出自回歸以後,批評法官的國籍始於1999年的國旗案,當時上訴法院推翻裁判官的決定,認為侮辱國旗罪違反《基本法》所保障的言論自由,不少左派傳媒便隨即抨擊上訴法院三位法官均為外籍人士,幸而這些針對國籍的言論並不持久,其後終審法院推翻上訴法院的判決後,這種言論亦隨之銷聲匿跡,諷刺的倒是當時終審法院的法官亦多為外籍人士。

China Hongkong Richter
圖片來源: AP

文章認為, 法治的基本精神是法官依法判案,普通法的特點是極為重視判詞,法官必須在判詞中詳細分析案情和證據,闡述法理原則和雙方提出的論據。這些論據,將成為日後衡量上訴是否得直的基礎,法院(尤其是高級的法院)的判詞亦成為法律的原則,判詞的質素更往往成為衡量法官質素的客觀標準。內地行歐陸法制,法治的基礎薄弱,對判詞和法官的要求一般亦相對粗疏。若法官只作出一些迎合大眾或當權者的政治取向的判決時,司法獨立便會蕩然無存,法治也只會淪為空談。

習近平選擇:政治強人還是經濟改革家?

《紐約時報》發表評論《習近平的兩難選擇》,作者Richard McGregor說,近五年前掌權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迅速控制了中國這個黨國的各個制高點,接管了軍隊、外交政策、國內安全和一個令人生畏的反腐委員會。在把決策權集中到自己手裡的同時,習近平還做了一件事:掌管經濟政策。他的兩位前任在他們漫長的執政時期從來沒這麼做過。

文章說,習近平的一些支持者認為,他在第一屆任期內把經濟改革的地位放在鞏固黨的控制和反腐之下是有充分的理由的。他們說,通過打造一個更強大、更清廉的共產黨,習近平為自己在第二屆任期裡進行實質性的經濟改革奠定了基礎。

但對經濟和法律改革來說,無論順序如何,鞏固黨的控制都不是好兆頭。事實恰恰相反,習近平鞏固黨的控制的行為,本能地促使經濟決策朝更加保守的方向發展。最終,習近平需要決定他是想成為政治強人,還是經濟改革家。他只能二選一,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摘編:張平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