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牆外文摘:坦克冰淇淋——李佳琦的明與暗

2022年6月12日

有評論指出,李佳琦的案例代表了中國政府公權力的政治紅線頻繁化與隨機化的趨勢。這些無孔不入的政治要求與禁區,實際上也分成了「明」與「暗」兩層。

https://p.dw.com/p/4CaGW
李佳琦成為了共青團中央、上海市政府等公權力機構拉攏爭取樹立正面典型的對象(資料圖片)
李佳琦成為了共青團中央、上海市政府等公權力機構拉攏爭取樹立正面典型的對象(資料圖片)圖片來源: Wang Gang/VCG/dpa/MAXPPP/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6月3日晚間,知名帶貨主播李佳琦的直播畫面中,突然出現了坦克形狀的冰淇淋蛋糕,其直播因此立刻中斷。新加坡「端傳媒」發表文章《「坦克蛋糕」直播後消失的李佳琦:因無知而觸犯政治禁區的悖論》,作者昌西說,李佳琦的案例代表了中國政府公權力的政治紅線頻繁化與隨機化的趨勢。這些無孔不入的政治要求與禁區,實際上也分成了「明」與「暗」兩層。以李佳琦所參與過的事件為例:在明面上,他需要支持新疆棉,需要配合中國政府的外交政策售賣阿富汗松子。由於他的影響力,其也成為了共青團中央、上海市政府等公權力機構拉攏爭取樹立正面典型的對象。這些在「明處」參與政治的行動,亦或是自身發展所需要的必要路徑,亦或是在政府部門裹挾下無奈做出的維系生存的行為。

但在「明」處的貢獻,並不能抵銷其在面對「暗」政治時因為無知而觸犯禁區的懲罰。至於個人如何去瞭解這些禁區,卻又沒有明確的官方答案。顯然,「暗」歷史在課本中、在防火牆內並不存在,而個人未經授權使用VPN翻牆,在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違法行為。對於李佳琦和更多需要依靠中國客戶群體的本土商人來說,他們與「明處」政治的交集可謂已經無法避免,同時,接觸這些明面上的政治行動,其本質是為了規避陷入任何「禁區政治」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但對於陰暗面的避而不談,以及不知所謂,卻在諸如現在的關鍵時刻害苦了自己。

李家超將讓香港社會進一步撕裂

台灣「上報」發表文章《從李家超上京看未來香港治理挑戰》,作者龔祥生指出,李家超在競選特首期間的政綱簡介會上明確表態,將推動《基本法》第23條立法。2003年董建華曾推動過一次23條立法,卻引起大規模的民主抗議而不了了之,這次李家超的當選預示著可能的官民衝突將捲土重來。這兩次立法背景的最大不同在於《香港國安法》的通過,已經造成了現在香港民主運動的寒蟬效應,無論是體制內的立法會選舉以及體制外的群眾示威抗議,目前都陷入停滯,但大眾不願表態不代表未來23條立法必然順利推動。李家超可能面對的是醞釀更久或是更為間接的社會反彈,並且可預期建制派和民主派的社會對立將在推動過程中進一步撕裂。

作者還說,香港於2021年底恆生指數年度結算跌幅高達14.1%,創下十年來最大跌幅。李家超上任前夕又遇到2022年初以來的香港疫情又一波大爆發,使得各種不利因素持續累加,他必須在疫情平穩後逐步回復日常經濟發展並與大環境的不確定性相抗衡,對於警務系統出身的他來說將是不小的挑戰。一來即便近年來努力推動將香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但目前串聯機制尚未成熟,難以發揮出1加1加1大於3的效果;二來香港過往成為世界金融中心的獨立法律和商業文化傳統,都因《香港國安法》而切斷了與西方的連結,如何重新獲得國際信任實在是難比登天;三來香港作為創新科技中心的土壤薄弱,科技製造業的聚落規模遠不如台灣、韓國等科技發展重地,起跑點已大幅落後周邊國家。

季辛吉「偷雞不著蝕把米」?

5月31日,「中國人民外交學會」以線上方式,為今年高齡99歲的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辦了一場有慶生意味的「季辛吉與中美關係研討會」。台灣「風傳媒」發表文章《北京為季辛吉99歲慶生─中美關係回不去了》,作者趙春山指出,由於參與這次研討會的人士,許多是當時中美雙方政策的制定者或執行者,因此我可以感受到他們對目前中美關係發展的焦慮。如果中美缺乏互信的基礎,與會人士為改善雙方關係提出的任何建言,都會成為一個「浪漫的憧憬」。

文章說,參與這次研討會的中美人士,對於當年季辛吉在中美關係正常化扮演的「推手」角色,頗多溢美之詞;但聽在多數台灣人的耳裡,卻有截然不同的感觸。如唐耐心在其書中所說,季辛吉看重的是中美關係對前蘇聯產生相當大的戰略槓桿作用。唐耐心認為:「季辛吉在如此重要的戰略角力中賦予北京此一主角地位,把台灣貶為無足輕重、至多只不過是國內政治的俎上肉。」

作者認為,面對世界百年未有的大變局,季辛吉縱有老驥伏櫪之志,恐亦無力讓中美關係回到從前。美國冷戰時期採取遏制蘇聯的戰略,收到相當的效果;但今天的中共已非當年的蘇聯,今日的中俄關係亦非當年的中蘇關係。季辛吉此時若想運用當年的權力政治,搞「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的把戲,恐怕也是時不我與,會落至「偷雞不著蝕把米」的下場。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