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牆外文摘: 台灣如何反制中國無人機侵擾?

2022年9月4日

連續數日中國大陸無人機飛入台灣金門烈嶼。有評論者認為,台灣目前反制低空小型無人機的能力的確不足,或許可以考慮採取軟殺、硬殺交互部署的方式,將外島防區的空域進行劃分。

https://p.dw.com/p/4GOos
連續數日中國大陸無人機飛入台灣金門烈嶼。周五(9月2日),中國的一架無人機向金門投擲榨菜和鹵蛋(資料圖片)
連續數日中國大陸無人機飛入台灣金門烈嶼。周五(9月2日),中國的一架無人機向金門投擲榨菜和鹵蛋(資料圖片)圖片來源: Yuman Gao/Rui Jin/AFP

(德國之聲中文網)新加坡「端傳媒」發表文章《超低空灰色地帶威脅——中國無人機侵擾金馬,台灣如何反制》,作者王臻明分析說,台灣目前反制低空小型無人機的能力的確不足,雖然擁有數量龐大的防空飛彈,卻缺乏經濟有效的硬殺手段。

文章說,或許台灣軍方可以考慮,一樣採取軟殺、硬殺交互部署的方式,將外島防區的空域進行劃分。選定幾個人口較少、不容易造成意外的角度,劃定為硬殺區,其餘高風險的方向,則劃為軟殺區,由台灣緊急支援現有的電磁干擾槍。平日進行充分演練,萬一再面臨相同的情況,硬殺區以防護射擊測考為由開火,軟殺區則嘗試干擾。

作者說,中國一直以來就是仗著沒有人想開第一槍,民主國家軍隊又受國會監督,不會無故挑釁的情況,肆意進行各種軍事活動與宣傳。此次的無人機侵擾事件就是最好的例子,也絕對不會是最後一次。這種行為的確令人感到無比厭煩,但台灣必需沉住氣,在國際情勢慢慢轉向對台灣有利的情況下,謹慎應對,不必急著出牌反制,以免橫生枝節。同時,仔細檢討國防建設是否有不足之處,有則改之,並積極反制中國的心理戰。若每次都隨著中國的騷擾戰術起舞,反而讓台灣陷入更不利的處境之中。

美國對中共推翻「海峽中線」默契作出讓步?

台灣「風傳媒」發表文章《中共持續武嚇,想藉「護欄」交換美國管控台灣》,作者揭仲說,裴洛西議長訪台之後,中共之所以決定在台灣周邊採取高強度武力展示,甚至將演習區範圍延伸到台灣領海範圍,還不惜推翻「中線」默契,就是想借此讓華府行政部門體會到,若繼續不顧中共的核心利益、持續深化和中華民國的政治與軍事交流,則台灣海峽隨時都有可能爆發危機,使美國與中國大陸之間不可能建立起真正有效的「護欄」,來防止雙方因為戰略誤判導致直接爆發衝突。

文章說,美國軍艦在8月28日通過台灣海峽的行動所顯示的政治姿態,仍然只有「美軍有自由通過台灣海峽的權利」與「當美國在印太地區的盟邦或夥伴國遭中共威脅時,以實際行動展現美國的支持」這二種意涵;卻未對中共片面推翻中線默契,展現出任何姿態,例如選擇在海峽中線以西航行。

作者認為,雖然美國行政部門可能認為這種「默認中共建立新現狀」的作法,可以讓美國在重申台海航行自由時,有效減少與共軍機艦發生衝突的風險;但卻忽略這種將「降低美中軍事衝突風險」置於中華民國軍事安全之上,還不惜罔顧事實說出「海峽中線戰略重要性不大」的作法,只會讓中共更加認定,可繼續在台灣周邊進行高強度的武力展示,以便利用美方對建立「護欄」的關切,換取美國在對台政治與軍事交流等問題上,對中共做出讓步。

美國海軍軍艦在8月28日通過台灣海峽(資料圖片)
美國海軍軍艦在8月28日通過台灣海峽(資料圖片)圖片來源: Mass Communication Specialist 2nd Class Ryan J. Batchelder/U.S. Navy via AP/picture alliance

從封城到缺電:中國經濟好不了?

從中國各地的清零封城措施到四川工業限電問題,皆持續引發外界對中國經濟前景的擔憂。台灣「上報」發表評論《缺水、缺電、美中衝突又軍演,中國經濟怎麼會好》,作者蔡明芳指出,造成產業斷鏈問題的原因除了極端氣候所產生的缺水或缺電危機外,美中衝突持續,加上中國對台灣實施軍演等地緣政治風險不斷升高,也都是造成廠商對未來經濟前景不確定性持續增加的重要原因。

文章說,廠商往東南亞或南亞國家設廠的主要考量,除了生產要素投入的穩定性外,降低地緣政治的風險以及想要有更多生產的基地來提高其供應鏈的韌性,應是廠商會前往這些國家投資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在香港反送中運動後,中國經濟政策的可信度降低,以及對市場經濟運作機制的介入愈來愈深,這都是加速廠商離開中國的原因,這也是其他國家與中國政府有顯著差異之處。

作者說:「在全球產業垂直分工已非常細膩的基礎下,全球供應鏈中任何一個國家的產業環境惡化,對世界各國的經濟必然會帶來負向的影響,因此,中國產業環境持續惡化與經濟持續下滑雖非台灣與各國所樂見,但這已是不爭的事實,中國國內產業經營環境受到中國官方政策影響的程度也愈來愈深,面對中國經濟的未來,我們看不到樂觀的理由」。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面對中國威脅 台灣導彈足夠自衛嗎?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