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為保障石油供應,中國與海灣國家加強經濟合作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7月9日

近年來,中國與海灣國家貿易增長迅速,自1991年來,雙方貿易總額增長了十幾倍。本周三, 中國政府與六個海灣國家政府結束了關於加強雙方經濟合作的會議,就創立自由貿易區的談判達成共識。

https://p.dw.com/p/5IQd
科威特的米納-阿瑪迪煉油廠。中國對海灣國家石油的依賴性越來越大。圖片來源: AP

中國總理溫家寶強調,他希望與海灣六國的自由貿易區能夠盡快建立。而本次北京會談就是雙方朝這一方向邁出的第一步。具體談判將在今年九月開始。雙方有關協議將包括減免關稅以及消除貿易壁壘和投資障礙。參與這一合作的海灣六國是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阿聯酋、巴林、卡達和阿曼。他們所佔有的石油儲量幾乎達到世界總量的一半。

建立中國海灣自由貿易區將幫助中國確保石油供給。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的能源消耗猛增。從1996年開始,中國的石油消耗量就已經超過了生產量。目前中國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而保證能源供應也已經成為了中國對外政策中的核心因素之一。萊茵-威斯特法倫經濟研究所的安德裡亞斯-奧波海特曼認為,中國越來越努力尋求爭取中東地區政治穩定的全球性方案。這當然和中國希望在世界政壇扮演重要角色有關,但確保石油進口也肯定是原因之一。

然而,增加石油進口並不是解決能源危機的唯一途徑。自從80年代的電力嚴重短缺之後,中國政府也在嘗試減少國內的能源消耗。 上周,中國國務院在將近50年中第一次公佈了能源改革的長期戰略規劃,其中的重點在於節約能源和高效使用能源。

在家用能源方面,中國政府鼓勵用天然氣替代煤炭。在工業上,則在發電廠,鋼鐵工業和燃料消費方面嘗試能源的高效使用。許多年前,北京就有一個政策,規定在三環線以內不得使用煤炭燃料。這一政策使北京的環境狀況得到了可觀的改善。

中國的高能耗不僅造成環境問題,也是中國工業的一個非常致命的競爭劣勢。中國每年的國民生產總值有13%花費在能源消耗上,而美國相應的數字只有中國的一半。如何改變年高能耗的經濟增長模式成了擺在中國政府面前的一個棘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