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洪堡獎學金助一臂之力

2012年3月21日

德國是職業生涯的跳板,很多拿到洪堡基金會獎學金的學者們都夢想成真。在過去20幾年,洪堡基金會為近2000個來自中國的科學家提供了獎學金。

https://p.dw.com/p/14Oeu
榮獲獎學金的學子們圖片來源: Alexander von Humboldt-Stiftung/ M.Jordan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北京理工大學校長、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三者之間有什麼共同之處?從80年代到90年代,路甬祥、胡海岩、張傑三人都曾就職於德國研究機構,一些人至今都可以講德語。

chi 2103 Humboldt - MP3-Stereo

即使在今天,很多中國人仍然重視在德國研究所的工作經驗。像洪堡基金會(Humboldt Stiftung)這樣的機構可以給外國學者提供獎學金,幫助他們完成在德國從事科學研究的夙願。自 1953 年以來,來自135 個國家,超過25000 名外國學者得到了亞歷山大‧馮‧洪堡基金會的資助。"

Klaus Manderla von der Humboldt-Stiftung
克勞斯‧馬德拉圖片來源: Alexander von Humboldt-Stiftung

獲得博士學位不到四年的學者可以申請博士後獎學金。而洪堡基金會另外一個獎學金項目針對的是有豐富經驗的科學家。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有1700位中國學者獲得了洪堡基金會的資助,而且這個數字每年都在增加。現在,每六個得到洪堡基金會獎學金的學者中就有一個來自中國。

同行互助

洪堡基金會亞洲事務部主任克勞斯‧馬德拉(Klaus Manderla)解釋說,之所以中國受援人越來越多主要有兩個原因:中國經濟的崛起與德國研究領域的好名聲,他說:"在科學和技術領域裡,德國依然有著良好的聲譽,申請到我們獎學金的人都是洪堡基金會與德國科研機構的活廣告,這些學者會把這些機會告訴給新人。

洪堡基金會一項最近發表的評估結果表明,國外工作經驗也是一個職業生涯的跳板。在20年前或更早時期拿到獎學金的學者中,有80%現在是大學教授。

而年輕一代的學者中擁有海外工作經驗也可以快速升職的一個籌碼。比如王懿婧,因申請科研獎學金成功,她2010年夏天來到德國,她研究的領域是德中之間的公司併購。如今,她在德國郵政的咨詢部門工作。除了母語中文外,她還可以說流利的德文和英文。她準備在這一兩年回中國。她有所設想,未來在德國公司工作。

王懿婧認為,那筆科研獎學金為她得到德國郵政的這份工作加了不少分數。

婦女處於少數地位

但她的職業生涯不僅因為她拿到獎學金而與眾不同:王懿婧也是為數不多的決定到國外進修一年甚至更長時間的中國女性之一。她認為,拿獎學金女性學者少與中國的文化有關:"獎學金面對的對像是35歲以下的研究人員,通常來講,很多這個年紀的中國女性都已經結婚生子,很難抽出一年時間到國外從事科研工作。中國的傳統觀念是'男主外,女主內',不過隨著時代的改變,這種傳統觀念也慢慢的改變了。"

Die Humboldt-Stiftung fördert Forschungsaufenthalte für ausländische Wissenschaftler
赴德深造的中國的學者越來越多圖片來源: Alexander von Humboldt-Stiftung/ M.Jordan

而洪堡基金會的克勞斯‧馬德拉麵對女性比例低的現象感到束手無策:"無論是在國家還是地區,洪堡基金會獎學金受助人都有一定的女性比例配額。問題不是出現我們的甄選環節,事實上,很少有女性研究者來申請我們的獎學金。"

而申請獎學金的唯一先決條件是要出科學研究的資歷證明:"初選入圍的話,接下來是研究計劃書的評審,當然,研究的課題必須是新的而且是原創的。最後,是否給申請人提供獎學金有1/3還取決於申請者遞交的工作鑑定書。"

王懿婧一年半前通過了評審,她對中國女學者在德國從事研究還是持著樂觀態度:"今年8個拿獎學金的中國學者中,超過一半都是女性。"

作者: Phyllis Kuhn 編譯:文木

責編: 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