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法蘭克福書展開幕看中國兩個方面

2009年10月14日

德國各報普遍報導中國為主賓國的本屆法蘭克福書展開幕,認為書展對中國是個機遇,但需要更多勇氣;德國公眾可以通過接近中國改變自己對中國的看法;但也有觀點認為,到法蘭克福來的是客戶,不是朋友。

https://p.dw.com/p/K5ll
中國漩渦圖片來源: AP

《南德意志報》:習近平的勇氣

周二,中國作為主賓國的本屆法蘭克福書展開幕。《南德意志報》發表社論認為,本屆書展和艾未未同時在慕尼黑舉辦的藝術展"使德國人觀察到真實中國的兩個方面":

"一面是現代的中國、人道主義和經過啟蒙的中國,它正在人權領域艱難地奮斗向前。腐敗幹部建造搖搖欲墜的'豆腐渣'學校使四川地震時中小學生死亡人數超過了正常比例,艾未未對此沒有視而不見。這位藝術家提出了疑問,為此他甚至差一點被毆打致死。他的投入並非個別現象,而是弱小的、但不斷發展壯大的民權運動的一部分。

「另一面是官方的中國,它試圖在國外打造自己的光輝形象,但一再遭到失敗。北京的共產黨領導人以為,經濟成就會使他們獲得更多的國際尊重。但他們每次準備大型活動時,總要出問題。這次書展上,出現的又是一個落後的中國,它把懷有不同想法的人排除在外。遭受這些失敗的原因是北京實行無法實現的戰略:它既要繼續逮捕和毆打異議人士,同時又想得到外國的青睞。後一個中國要借用前一個中國的形象兜售自己,這不可能成功。

「但這個官方的中國也有進步。儘管開始時在法蘭克福遭到了挫敗,但是國家副主席習近平仍然前來書展,這完全需要勇氣。如果他現在有更大的勇氣,對一位中國流亡作家做出和解的姿態,他就確實值得人們尊敬了。土耳其總統居爾曾在書展上與流亡作家帕穆克握手就給習近平做出了榜樣。"

《萊比錫人民報》:挑戰與機遇

《萊比錫人民報》也認為有多種不同形象的中國,"中國作為主賓國出現在書展對德國是一個挑戰",德國公眾可以通過接近中國改變自己對中國的看法:

"有哲學家老子和孔子的中國;有批評政權的人士,他們在流亡中發出自己的聲音;也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它的副主席習近平與梅克爾總理共同為書展揭幕。即使異議人士與官方代表團幾乎不會相會,當他們畢竟第一次走上這樣規模的國際對話平台。這不僅對於中國來說是一次機遇,它也為其他人提供了第一手的知識。'以接近促變化'是當今的格言,但變化不應僅僅是別人的變化。"

《中德意志報》:到法蘭克福來的是客戶

《中德意志報》認為,"中國沒有民主和新聞自由,但人們又希望熱烈地歡迎中國作為主賓國參加法蘭克福書展,這樣的大劈叉必然要導致關係緊張":

"書展前就發生了許多可笑的事件:先發出邀請,接著取消邀請,最後又收回取消。這樣的做法並無特別之處,因為法蘭克福書展首先是市場,不是談道德的場所,應該明確認識這一點,以免因自己請來的客人而激動。到法蘭克福來的是客戶,不是朋友。"

摘譯:王羊

責編:石濤

本文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

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