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Blick ins Gehirn

2014年5月25日

不論在哪個國家,針對兒童的性虐待都為人所不齒。而學術界對戀童僻的研究至今仍然比較缺乏。最新的研究試圖從成像技術著手,以直觀的方式看看戀童僻的大腦裡究竟發生了什麼。

https://p.dw.com/p/1C3xR
Kindesmissbrauch Symbolbild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多家研究機構正在聯合開展一個項目,試圖揭示戀童僻的成因。其中,基爾大學附屬醫院的研究尤為令人注目,該醫院通過核磁共振成像,直接查看患者的大腦內部構造。

心理學家龐塞蒂(Jorge Ponseti)介紹說,學術界此前開展的有關戀童僻大腦的研究數量非常少,通過核磁共振技術則能夠直觀地查看大腦結構及其活動狀態。

低智商容易患上戀童僻?

基爾大學附屬醫院的這項嘗試,可謂打開了戀童僻研究的新局面。醫學專家已經發現了多個相關特徵。龐賽蒂介紹說,戀童僻患者的智商比正常人平均偏低8%;而且,智商越低的人,其傾向施虐的受害者年齡也更小。此外,戀童僻患者的身高也相對偏矮,自己年幼時也遭受過更多的頭部創傷。

研究人員在工作中嚴格遵循匿名原則,基爾大學附屬醫院專門開設了網站、設立了熱線電話。龐塞蒂說,有些人有戀童僻傾向,但不一定會付諸於實際行動。

Kindermissbrauch
戀童僻到底算不算病?學術上尚有爭議。圖片來源: BilderBox

在醫學上,戀童僻往往也算作一種心理疾病。不過,這一說法也並非沒有爭議。龐塞蒂說,美國最新的分類體系中,只有那些為自己的戀童僻傾向深感困擾、或者是將戀童僻傾向付諸於虐童實踐的人,才會被算作"戀童僻患者"。那些只有傾向、而沒有實際行動或者困擾的人,至多只能算作一類性取向。

對比研究

龐塞蒂和他同事的研究成果,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的期刊《生物通訊》上。研究者向戀童僻患者及正常人分別展示不同年齡人臉的照片,結果發現,前者在看到兒童臉部照片時,相應腦區的反應更強烈。而正常人的該腦區,則是在展示對他們產生性吸引的人臉照片時,才出現活躍反映。龐塞蒂解釋說,人腦對不同年齡的人臉會相應產生不同的反應;戀童僻患者其實也是這樣,只不過反應模式稍微不同而已。

MRT - Bild eines Patienten mit Ataxie
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直觀地顯示大腦內部的活躍區域。圖片來源: Universitätsklinik Tübingen

早在2年前,基爾大學附屬醫院的神經研究中心就開展過類似研究。普通性取向的成年人,在性喚起的情況下接受大腦掃描。此時,活躍的腦區由於血流量上升、耗氧量增加,在核磁共振成像中,顯示為橙紅色。龐塞蒂說,通過和當年研究結果的對比發現,異性戀男子在看到妙齡女郎時的大腦活躍區域,與戀童僻患者看到裸體兒童時的活躍腦區相重合。

根據相應腦區的活躍程度,研究人員能夠判定戀童僻傾向的程度。龐塞蒂說,將這一程度指數化後,就能很直觀地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戀童僻。他得意地說:"兩年來,這一指數判定的正確率高達95%。"

不過,核磁共振技術只能幫助判斷戀童僻傾向的程度,卻不能解釋其成因。研究團隊現在計劃進一步開展相應的血液、基因以及神經遞質研究。而如果要將這些研究成果應用到實際的治療中去,則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作者:Frank Hajasch 編譯:文山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