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東協國家拉攏美國;中印展開海上對抗

2010年7月29日

東協秘書長素林表示,接納美俄為「東亞峰會」成員,說明東協重新發揮中心作用。《法蘭克福匯報》認為,討論中的「東亞共同體」應由哪些國家組成一直不明確,現在東協的決定「似乎解決了一個持續已久的衝突」:

https://p.dw.com/p/OX7s
南海諸島爭端懸而未決圖片來源: AP

"中國試圖把美國排除在外,而華盛頓在該地區的盟友則一直努力把美國這一西方抗衡力量拉進來。對這一決定,多年來擁抱東協的中國反應冷淡。觀察家們認為,中國在南海諸島領土衝突中的立場是中國遭受這一挫折的原因之一。

2002年,中國與東協國家達成了和平解決糾紛的協議,但此後沒有任何進展。中國堅持各方提出的領土要求應由雙方在沒有國際干預的前提下澄清,而馬來西亞、越南、汶萊、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等東協國家想在東協的保護下談判,最好在一個大國的調解下進行。

東協國家顯然認為,中國越來越自信,東亞峰會吸收美國加入後,將成為對抗中國的最佳平台。美國國務卿克林頓助長了東協的這一企望,她在河內參加了有關南海諸島的討論並表示希望東亞峰會成為亞洲政治和安全政策的中心機構。"

中印展開海上對抗 旨在確保石油供應

在印度洋,中國也遭遇了新的競爭對手。《科隆城市導報》刊登了德國聯邦國防部戰略規劃部前主任烏爾利希•魏塞爾(Ulrich Weisser)的一篇分析文章,文章談到中印在印度洋的對抗:

"印度洋正在顯現的這一海上角逐決定了亞洲兩個大國的整體戰略思維,並完全會產生附加作用。這是因為如果印度為了對付中國擴充自己的艦隊,巴基斯坦會感受到威脅,美國海軍在這場游戲中的作用當然會增大,它是唯一的戰略平衡因素,可以影響力量對比。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的去年春季,中國第一次以大型海上閱兵的方式公開展示自己的艦艇裝備。中國國家主席利用這一機會表示,中國將組建三艘航空母艦戰鬥群。印度做出的反應只能是建設龐大艦隊,以潛艇和驅逐艦艦隊為主,但也注重建造航空母艦並實現以地面為基地的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的現代化。這支艦隊以自己的存在展現實力,使印度洋成了角鬥的海域。

當然,這裡的問題是印度和中國在印度洋究竟擁有那些巨大利益。印度和中國都利用自己的艦隊保衛本國的原油供應。如果波斯灣成為敵對炮艦政策的犧牲品或對象,那麼波斯灣的石油輸出將受到極大威脅,其結果是全球經濟危機。"

(本文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編譯:王羊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