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朱鎔基通過香港報紙「找罵」讓誰蒙羞?

2011年9月15日

前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最近出版的《朱鎔基講話實錄》披露,朱鎔基愛看香港報紙,為的是看罵自己的文章,自由撰稿人劉逸明認為,這表明中國沒有新聞自由的現實,要讓中國實現新聞自由和制度轉型,不能將希望寄託在朱鎔基這樣的政治人物身上...

https://p.dw.com/p/12Znd
中國前總理朱鎔基圖片來源: AP

9月8日,記錄朱鎔基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總理期間講話、文章、批示的《朱鎔基講話實錄》正式出版發行。該書披露了朱鎔基在任期間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雖然已成往事,但如今問世仍然讓讀者感到震撼。朱鎔基在該書中透露自己愛看香港報紙,每天至少看三份,主要是為了看罵他的文章。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自從《朱鎔基講話實錄》出版之後,這些天,不管是大陸媒體還是香港媒體,都如獲至寶一般對此進行了持續報導。此書和朱鎔基此前所出版的書一樣,都充滿了對現行政策的批評,這顯然是在間接批評胡溫。幾天前,此書中朱鎔基對當前大陸房地產政策的批評使得輿論嘩然,雖然我們看不到胡溫對此的反應,但可以肯定的是,朱鎔基的新書會讓胡溫有幾絲不快。

朱鎔基在擔任國務院副總理期間,就曾被國際媒體稱之為「經濟沙皇」,不可否認的是,朱鎔基控制經濟的能力比他的繼任者溫家寶要強得多。在東南亞金融風暴之後,朱鎔基不讓人民幣貶值的承諾最終得以兌現,而溫家寶控制房價的承諾卻一直頂不住不斷上漲的房價。雖然溫家寶在民間的口碑也不錯,但在人格魅力和能力上顯然無法跟朱鎔基同日而語。

反貪、改革有心無力

朱鎔基系明太祖朱元璋後裔,雖然朱鎔基和朱元璋所處的年代距離甚遠,但是,從朱鎔基的身上,我們依然可以看到朱元璋的影子。朱鎔基對貪官的深惡痛絕和朱元璋可謂如出一轍,朱鎔基在擔任國務院總理之前,曾稱要準備一百口棺材,九十九口給貪官,最後一口留給自己。在他擔任國務院總理的第一天,面對記者時,更是表現出了反貪和改革的決心。

不過,朱鎔基雖然雄心萬丈,但是,即使是他一手操辦的遠華集團走私案,最終仍然因為涉及到的官員層次太高而不得不點到即止,這再現了中國古代刑不上大夫的那種反貪傳統。朱鎔基在任時,雖然反貪力度頗大,但各種社會問題依然是非常嚴重,首當其中的便是「三農」問題,事實上,朱鎔基在任期間正是改革開放以後中國農民最苦最可憐的歲月。朱鎔基雖然有意改革,但中國的政治體制並未因他而改變。

社會問題積重難返

一直在專制漩渦中煎熬的中國人依然喜歡將國家的前途命運寄託在個別政治人物的身上,朱鎔基走馬上任時的信誓旦旦讓人浮想聯翩,然而,朱鎔基雖然有扭轉乾坤之心,卻無扭轉乾坤之力,在幾乎無官不貪的時代,他想讓中國官場成為一方淨土無異於緣木求魚。等到溫家寶繼任,雖然他和胡錦濤一道迅速減免了農民的賦稅,但農民的處境並未有根本性的改觀,而其它社會問題又接踵而至,如今已經是積重難返。

朱鎔基在位期間,除卻清正廉潔、反貪力度大之外,可以說值得稱道的地方並不多。中國依然是貪官不計其數、民眾水深火熱、環境不斷惡化、政治制度裹足不前。朱鎔基所能帶給中國人的只能是一塊塊似乎可以充飢的畫餅,等到溫家寶繼任,畫餅也更多更大,到頭來,絕大多數中國民眾竟然連住房都買不起。

「找罵」無需他山之石

朱鎔基出身寒門,勤奮好學,他曾在深圳麒麟山莊越冬,據一位給朱鎔基開過車的朋友透露,朱鎔基的確每天早上起來都會看書看報,不僅僅是黨報,更有港報,朱鎔基此次出版的新書證實了這一點。他在書中表示:「在內地的報紙上找不到罵我的文章,香港報紙上這類文章就多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以針砭自己,批評可以尖銳,這是新聞自由」。

朱鎔基對新聞自由的認識的確比那些喜歡鉗制媒體和抓捕異議人士的官員要深得多,遺憾的是,朱鎔基在位期間,中國的新聞環境和新聞自由狀況並不能與香港以及其它民主國家接軌。倘若真的接軌了,朱鎔基也用不著在北京要別人大老遠地從香港為他每天帶報紙,找罵自己的文章了。

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朱鎔基因為位高權重,所以還可以讓人從香港帶報紙過關,而一般民眾則沒有這麼幸運,如果是帶香港報紙入境,很多時候都會被海關沒收。顯然,朱鎔基實際上是在享受特權。如今,中國已經進入了網路时代,香港的各大報紙也都上網,朱鎔基大可不必麻煩別人從香港為自己帶報紙了,而只需要讓人幫他裝個破網軟體,就可以飽覽香港和世界各大媒體以及民間反對派網站上的新聞和評論。

朱鎔基愛看香港報紙,既讓中國大陸媒體蒙羞,更讓這個制度和國家的當權者蒙羞。有人做過統計,在歷任國務院總理當中,朱鎔基是唯一一位只擔任過一屆的總理,因此對他的短暫任期表示惋惜。其實,這正說明人治思維在中國的盛行,鄰國日本雖然不斷更換首相,但社會運行依然有條不紊,可見,制度的力量遠比人強大。朱鎔基的新書雖然含沙射影,但是,對權力高層和中國社會的影響非常有限,要推動中國的新聞自由和制度變革,更需要的其實是一個強大的公民社會。

 

Bundeskanzler Schröder und der chinesische Premier Zhu Rongji im Transrapid
德中兩國前總理施羅德和朱鎔基圖片來源: AP

作者:劉逸明

責編:達揚

作者簡介:劉逸明,1980年出生於湖北鄂州 。擔任過《中國民營》雜誌社駐深圳記者。現為自由撰稿人,網路特邀編輯。2011年1月被評為鳳凰網2010年度十大寫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