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有利可圖的廢氣排放交易

2006年12月6日

環境保護是一個理想主義的字眼,但環保也能掙錢。因為商機巨大,常常有政治家率團到中國購買排放廢氣的指標,以此來減免本國的環保義務。德國環境部長訪華時也不會忘記這裡存在的巨大市場空隙。

https://p.dw.com/p/9UTG
北京街道上圖片來源: AP

為保護大氣,減緩氣候變暖的發展趨勢,「京都議定書」規定了兩項行動機制,一是給承擔義務的國家規定釋放二氧化碳氣體的數量,也被稱為「廢氣釋放權」,排放量超過規定的限度,可以到其他國家花錢購買釋放權。第二個是「開發保護環境技術」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即CDM)。 它的含義是,如果企業投資環保設備或其他旨在降低廢氣排放量的技術,並可以證明減少排放的數量,可獲得所謂的「減少排放證書」,如果減少了150噸二氧化碳排放,便可以在德國多排放150噸二氧化碳。


為了京都,到國外購買排放證書

對一個德國企業來說,在德國購買其他企業的「釋放權」,或者到鄰國購買,都要比在中國購買「排放證書」開支大的多。於是,「排放證書」在中國熱銷,西方國家紛紛以政治家帶隊組成排放證書中國採購團。尤其歐洲國家組織的這類採購團隊比例最大,因為歐洲廢氣釋放權不夠用。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德國環境部長嘉布瑞爾本周將進行對中國的工作訪問,此行的重點議題之一便是同中國環保同行商談如何進一步推動CDM領域的合作。為配合他的訪問,中德環保領域周三開始在北京舉行為期兩天題為「CDM帶來商機」的研討會。

CDM領域裡的合作乍一看不僅是雙贏,而且是「多贏」,凡是參與這一過程的企業全部受益。一家德中合資企業購買了降低排放廢氣的德國環保技術,雖然支付了資金,但卻得到了減少排放證書,在德國的總公司可以使用,免得去購買鄰國剩餘昂貴的廢氣釋放權。對中方來說,免費得到了既保護氣候又節省能源的先進技術。

CDM是一商機巨大的市場,在中國的潛力非常大。在中國CDM項目並非很多,但每個項目的規模都很大,根據德新社的報導,今年CDM世界市場的成交額為30億美元,中國佔其中的44%。在中國涉及的技術首先是降低製冷領域裡的HFC-23。今後,中國需要的新技術將集中在節能、再生能源以及降低甲烷氣體的採礦工業。這些領域都能體現德國工業的優勢。此外,中國環保技術處於起步階段,技術投資相對較低。減少一噸HFC-23氣體的排放,在中國只需投資不到1美元,減少1 噸甲烷,投資大約5美元。在德國減少同樣多的廢氣量,投資將是中國的數倍以上。出於經濟核算之故,80%的CDM業務是在亞洲國家實現的。


中國應該承擔的義務

但就目前來看,CDM在中國還不是一個自由的市場。發電、石油以及鋼鐵工業市場不對外國投資者開放。中國國有企業對節能和減少釋放有害氣體的熱情不高,因為企業為此得不到實惠。純粹的在華外資企業或外資控股企業都不能參與CDM業務。

CDM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緩環境污染的積極發展,但它並不能取代一切。一個化工廠並不能因為CDM有利可圖,賺頭大於生產便停頓生產。為了在世界10大最骯髒城市中消除中國的那5個,光靠CDM只是治標不治本。「京都議定書」雖然沒有給中國規定義務,從法律意義上說,中國可以不降低溫室氣體,而只獲取CDM生意的好處。但作為全球能源消耗的第二號大國,中國理應擔負起一定的責任。幾周前在奈洛比召開的聯合國氣候會議上,中國拒絕了承擔具有約束性的降低廢氣排放量建議。這一做法,讓關心中國環保的各界人士深感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