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早老性痴呆症療法:新途徑的副作用

德國之聲中文廣播2006年9月30日

阿爾茨海默氏症是最常見的一種老年痴呆症,至今都沒有什麼特效藥,所以科學家們致力於廣開思路,開發治療這種頑症的有效藥物。一種似乎大有前途的新思路,卻可能因為它的副作用而大打折扣。德國之聲記者報導如下。

https://p.dw.com/p/9BoC
讓老人健康圖片來源: AP

在開發阿爾茨海默氏症,也被稱為是早老性痴呆症的治療方面,國際上有許多醫藥工作者正在進行多方嘗試,其中最有希望的思路之一現在又面臨新的挑戰。德國慕尼黑以哈斯(Christian Haass)為首的科研小組根據他們在小鼠身上進行的實驗發現,抑制β-分泌酶雖然可以阻止在大腦中生成導致阿爾茨海默氏症的蛋白沉積,但同時也可能阻止在神經纖維表面生成保護層。哈斯小組在新一期的《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這一研究結果。

阿爾茨海默氏症的主要症狀之一是腦組織中所謂的澱粉狀斑沉積。這些沉積物主要是由所謂的β-澱粉樣蛋白構成的,而這些澱粉樣蛋白又是從更大的前體蛋白上裂解出來的,在裂解過程中起「剪刀」作用的物質之一是名為BACE1的酶,一種β-分泌酶。如果使用抑制劑,抑制這種酶,便可以阻止澱粉狀斑沉積的生成。只不過科學家們至今並不清楚,這種β-分泌酶在健康人身上起的是什麼作用,如果抑制這種酶,會對健康組織產生什麼樣的副作用。

現在,以哈斯為首的科研小組在對新生小鼠進行的實驗中發現,在神經纖維表面起保護作用的髓鞘的生成過程就和β-分泌酶有密切的關係。髓鞘在神經纖維之間起的是絕緣作用,可以防止各個神經纖維之間脈沖訊號的相互干擾。哈斯他們寫道,在開發阿爾茨海默氏症的療法過程當中,應當考慮到β-分泌酶的這個重要作用,考慮抑制這種分泌酶可能會產生的副作用。

根據有關協會的說法,僅在德國就有70萬人患有阿爾茨海默氏症。這種疾病是德國神經科醫師阿爾茨海默1906年首次予以描述的,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迄今為止一直是不治之症,醫學界頂多能夠做到的只是延緩病情的惡化。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