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日本漫畫德國造 中韓影響不得了

Erica Matsuura / Soraia Vilela2006年11月7日

日本漫畫在德國的影響是如此的巨大,以至人們甚至可以把這說成對少年世界的「侵略」。現在,德國也大量地製造起漫畫來,而坐在寫字台後面揮筆成形的基本上都是25歲以下的女孩子。說是日本漫畫,其實德國人知道,對德國這個領域的影響主要來自中國、韓國和日本。德國之聲記者報導如下。

https://p.dw.com/p/9M2G
Marie Sann的漫畫形象圖片來源: Marie Sann
Manga Comic Zeichnerin Anike Hage
成功的德國少女漫畫師Anike Hage圖片來源: ©2006 Anike Hage / TOKYOPOP GmbH

德國書展上一幅常見的景象:穿得五彩繽紛、抹得唇紅指綠的女孩子拿出她們充滿想像力的人物設計來。這是所謂的「cosplay」,這是costume play(化妝游戲)的簡稱,即把最不尋常的化妝色彩代入漫畫角色的皮膚裡去。人們稱之為「與動漫世界互動」。

當地製造

漫畫不僅僅由於其時尚和風格得以在德國紮根,日本動漫也是引來大錢的業務。一本漫畫書最多可以發行20000冊,從而進入暢銷書行列。日本國立的貿易促進機構Jetro的德國代表魯特.格羅特說:「東京流行出版社的約阿希姆.卡普斯去年估計日本和韓國漫畫在德國的銷售額達7000萬歐元。」在德國的鄰居法國,日韓漫畫佔領了動漫市場的30%,法國製造的動漫佔了60%,還有5%是美國製造。

陰盛陽衰

Comicwettbewerb Comic Campus 2006
比賽海報:Comic Campus 2006圖片來源: comic campus

儘管在德國市場上出售的漫畫書是日本原作的譯本,但18歲到25歲的女孩子們正在為德國製造傾心盡力。現在人們說已有20%漫畫書是德國製造的了。傳統上是男士坐在桌子後面畫這些東西的,女孩子的闖入還是一件新事。今日的漫畫女孩潮使女孩子們從15歲就開始投身於由多家出版社經常舉辦的比賽中去。

Manga Comic Figur von Marie Sann, Spray
Marie Sann的作品圖片來源: Marie Sann

漫畫書在德國已經站穩了10年。雖然缺乏數據,但業內人都說,年輕女畫家們的湧現是近4年來的新景觀。動漫校園(Comic-Campus)藝術節班子的馬庫斯.梯施基說:「在至今的比賽裡,90%的作品來自少女,只有不到10%的作品來自男孩子。」

Manga Comicfigur von Anike Hage, Gothic Sports
Anike Hage畫的Gothic Sports的一幅圖片來源: 2006 Anike Hage/TOKYOPOP GmbH

在動漫世界,作者和讀者也經常是按性別劃分的:女孩子們為女讀者畫,男孩子為男讀者畫。20歲的少女畫師娜塔莉.沃姆斯貝歇爾說:「就是這樣的,女孩子最清楚女孩子想讀什麼。但也有例外的,甚至在德語區裡就有。比如戴塔.齊默爾曼畫了一個冒險故事(男孩子讀的),而且很成功。所以不能一概而論。」

獨特風格

Manga-Zeichnerinnen Asu und Reami
德國少女漫畫師Asu和Reami圖片來源: DW

梯施基先生描繪道:「一半的女孩子畫日常生活(學校,友誼或者愛情),另一半畫幻想世界(比如天使和魔鬼)。而男孩子主要喜歡幻想世界(主要是技術和科幻)。女孩子更重視情節,而男孩子的重點是動作。」

動漫世界不斷增長的多樣化也導致從日本原型中脫離出來,尋求更大的自由。東京流行出版社的克莉斯蒂娜.高瑟爾說:「畫家們當然主要還是受到日本畫家和他們的作品的影響。當從許多少女畫家那裡可以越來越多地看到,她們經驗積累得越多,練得越多,就越來越開發出她們自己的風格來,比如克莉斯蒂娜.普拉卡,安妮克.哈格或者戴塔.齊默爾曼。」

中國韓國日本的影響

Manga Comic Marie Sann, Regen
Marie Sann的作品「雨」圖片來源: Marie Sann

女孩子們最初畫漫畫的願望多半來自對日本漫畫的喜愛。一開始,她們只是模畫遠東風格作品,接下來才從諸如黑澤明或黑色電影那裡汲取美學泉源。柏林少女瑪麗.薩安說:「以前我被漆原智志迷住了,經常試著拷貝他的風格。今天我從各種藝術家那裡汲取動力,不僅僅從漫畫家那裡。」

歐洲動漫畫在德國漫畫世界還有一定市場,而傳統的美國風格已經幾乎蕩然無存。專家梯施基說:「對德國男女漫畫家最大的影響來自日本的Manga,韓國的Manhwa和中國的Manhua。其它源泉是長篇小說和現實題材影片。在歐洲動漫方面影響最大的是弗朗克-比利時故事,美國動畫及美國繪畫風格被用得很少。」

從日本的Manga,韓國的Manhwa和中國的Manhua這三個詞可以看出,它們實際上是一個詞,甚至是一個來源,應該不外乎漢語的「漫畫」。然而今天,即使在「漫畫」這個詞的源地中國,同樣也是日本漫畫佔盡了天下。幸虧西方至少業內人還知道中國的「Manhua」。

超越動畫世界

Cover Manga Comic von Natalie Wormsbecher
成功的德國少女漫畫家Natalie Wormsbecher的作品圖片來源: Natalie Wormsbecher

大的動畫出版社的營業額一般70%以上來自漫畫業務。假如作品不被最大的3家動畫出版社Tokyopop、Carlsen和Egmont Manga & Anime (EMA)接受,還可以在網路上發表,或者通過小出版社出版。

漫畫在德國的奇跡主要體現在動漫畫冊世界之外:從時裝、錄像到雜誌,漫畫成了12至25歲青少年的生活時尚主旋律。而銷售成了所謂Mangakas(畫漫畫的女孩子)的額外收入來源。

Menolly, Manga Comicfigur von Natalie Wormsbecher
Natalie Wormsbecher筆下的漫畫少女圖片來源: Natalie Wormsbecher

成就大大的Gothic Sports的21歲女作家(畫家)安妮克.哈格說:「假如事情並非僅僅是潮流,我覺得是很好的事情。我多少有點擔心,哪天人們會失去興趣,因為有許多年輕畫家,他們不要錢,或只要一點點錢,卻提供著品質越來越好的作品。我覺得,畫漫畫的迷們越來越多是件很好的事情,這樣,這件事情就保持著運動。」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