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愚人節也會被禁?

Petra Lambeck2008年4月1日

四月,四月,四月天,變化快!這句德語民諺本來是說天氣的。德國四月天氣,是最變化無常的季節。不過,要當心的是四月份的第一天,在這一天,不僅要對天氣提高警惕,親朋好友、鄰裡同事都有可能出招「害你」,因為這一天是「愚人節」。

https://p.dw.com/p/DYdq
當心抹了芥末的巧克力圖片來源: AP

開個小玩笑,不輕不重地耍他一把,這大概是愚人節最鮮明的特徵了。如果忘記了這一條,有可能會成為這天的犧牲品。糖罐裡突然裝進了鹽,結果咖啡裡不是加了糖,而是放進了鹽,或者芥末什麼的調味品和巧克力混在了一道。這天,時鐘可能指的是完全錯誤的時間。這類的玩笑不勝枚舉,還可以繼續寫下去,再寫下去。

如果這天有人告訴你,他們家的嬰兒5個月大時就能說話了,而且開口說話就上難度特高的詞,比如4個音節的詞"Kleiderbuegel",不論敘述者怎樣自豪,你都不必太當真,當笑話就是了。

如果你正好在這天過生日,有同事說要送你一輛新車,你一定不要太興奮,生日那天,你會看到你的舊車被刷新了一下。

如果有老師對學生嚴肅地指出,4月1日要做測驗,有可能會是一個老師開給學生的玩笑。如果是,師生雙方都會皆大歡喜。

愚人節是流傳甚廣的民俗。幾乎所有歐洲國家、北美以及南非和印度都保留著這一風俗。不過,愚人節的源頭在哪裡,很少有人說的清楚,或者說,對此的版本非常繁多。有幾種解釋說,愚人節可以上溯到法國16世紀發生的歷制改革。新歷制將新舊年的更替從4月1日改為1月1日,但在4月1日卻保留了原先"過年"時互贈禮品的風俗。但這種說法似乎同"開玩笑"沒有關係,沒有解釋惡作劇的緣由。還有其他一些解釋,上溯得更久遠,在古羅馬人、古希臘人和日耳曼人那裡尋找根系。

其實,尋找愚人節的淵源並不重要。更重要的可能要算怎樣對待這個節日。德國政府下設了一個委員會專門探討這個問題。裡爾帕(Lirpa)是這個委員會的主任。在他看來,愚人節本身並無可厚非,積極的一面有讓老百姓提升幸福感,還可以促進他們的購物慾。但另一方面,因為老百姓的舉止反常,也會造成一些國民經濟損失。因此,連總理梅克爾也這麼看,有必要對禁止愚人節做一定思考。

媒體也大肆"消費"愚人節話題。有人宣佈,德國應建一個專門同中國做生意的時區,在英國引入右邊行使規則。你聽著讀者這類話題,可以放鬆一下神經,會心笑之,不要太認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