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議會舉行北京奧運聽證會

李魚2008年1月25日

周四下午(2008年1月24日),德國聯邦議會兩個委員會即人權委員會和體育委員會以「奧運憲章、北京2008奧運會以及尊重人權」為題,召開了一次公開聽證會。為時4小時的聽證會沒有發表決議,與會者一致認為,中國的人權狀況仍然存在很大缺陷,有待改進,但不主張採取抵制奧運措施。

https://p.dw.com/p/Cxba
老百姓認同奧運圖片來源: AP

奧運是架橋,不是築牆

參加聽證會的國際特赦組織中國問題專家普來特(Dirk Pleiter)列舉了中國在言論自由和損害人權、公民權的問題之後總結道,抵制奧運是不明智的。「我們注意到了中國有很多積極的發展。奧運會能夠讓這些積極因素得到加強」。

China Peking Demonstration für Pressefreiheit Olympia 2008
記者無疆界抗議圖片來源: AP

會上所有發言的專家,沒有一人呼籲要求抵制北京奧運。相反,他們一致認為,抵制奧運對改善中國的人權現狀只會適得其反。更何況,中國老百姓在很大程度支持並認同北京奧運。採取抵制也是對他們的傷害。

國際奧委會副主席、德國國家奧運委員會聯盟主席巴赫說,體育擔負著促進民族對話的重任,是架設橋樑,不是建築高牆。對話、交換意見以及交流是改善中國人權的前提。為此,他頻繁地與中方負責奧運的高層接觸,在德國,聽證前一天,他剛同總統交換過意見,幾天後,他還將會晤梅克爾總理。

他說, 中國對外界的"開放步伐已經邁出",這個過程不可逆轉。不過,他承認體育本身並非全能,體育不能取代政治,國際社會努力多年未能完成的目標,不能現在一股腦地下壓給體育。他領導的國家奧林匹克委員會是把籌備工作,率領200多名德國運動員參加北京2008 奧運作為首要目標的。

另一名在聽證會上發言的圖賓根大學教授、社會學家、世界田徑委員會成員蒂格爾(Helmut Digel)說,中國因為舉辦奧運而更為國際化了,國際化是體育為開放社會做出的巨大貢獻。他認為,奧林匹克為中國持續改善人權狀況提供了契機。

他告訴與會者,仔細觀察中國社會,便會發現一些積極變化,比如法制領域,國際特赦組織也作出中國死刑執行數量在降低的判斷。國際新聞自由方面,兩萬名外國記者屆時在中國自由採訪報導,反映中國的真實面貌,這是迄今不曾想像的。在純體育方面,中國建立了國家興奮劑監督系統。


奧林匹克同政治的牽連歷來就有

代表科學和政治基金會出席本次聽證會的瓦克爾(Gudrun Wacker)博士在發言中認為,對中國不能急於求成,中國的發展遵循自己的速度,西方對中國的期待必須建立在現實主義基礎上。

她對德國之聲記者說,體育同政治的聯繫以前就有。當南非實行種族隔離政策時,象奧運會這樣的體育盛會就無法在南非舉行。蘇聯侵入阿富汗以後,西方國家也曾抵制過在莫斯科舉行的奧運雲。因為奧運會規模巨大,參加的人數眾多,它給人們給社會帶來的影響很大。以漢城奧運會為例,那次盛會就為促成韓國的開放以及民主化作出了歷史性貢獻。由此可見,奧運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體育運動會,它有很強的召喚力,它是開放的訊號。


改善人權只能同中國的發展同步

China Peking Generalprobe für Olympia 2008 Skulptur
體育就是活生生的人權圖片來源: AP

究竟2008北京奧運能夠直接帶來中國人權狀況的好轉嗎?在這個問題上,參加聽證的運動員及體育界人士同其他專家意見有所分歧。德國著名滑冰速滑選手布勞伊爾(Christian Breuer)在會上說,"體育是活生生人權。一個國家向世界開放的最有效途徑是舉辦奧運會"。奧運會將推動中國的開放與交流,這是所有與會專家們達成的共識。但他們同時擔心,這樣的開放會不會是局部的、限時的,奧運過後,一切又恢復照舊?

為德國議會和政府政策擔任咨詢任務的瓦克爾博士認為,中國人權狀況的改善不是通過舉辦一次奧運就能實現的,從國外看,能夠施加的壓力很有限,案頭和書面的批評儘管必要,但真正促使中國改善人權以及建立法制國家的動力來自中國內部,同這個國家自身的發展同步。這不僅是科學工作者的總結,也是歷史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