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指揮大師馬祖爾去世

Klaus Gehrke 2015年12月19日

德國知名指揮家馬祖爾19日在美國逝世,享年88歲。這位大師生前不僅在音樂界頗具造詣,也被視為1989年萊比錫和平革命中的標誌性人物之一。

https://p.dw.com/p/1HQZ8
Kurt Masur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B. Wüstneck

(德國之聲中文網)圖中全神貫注、表情嚴肅但又和樂手們保持頻繁的目光交流:這就是站在指揮台上的庫爾特‧馬祖爾(Kurt Masur)。他的每個動作都體現著音樂的緊張、熱烈和絕對的激情。生前40年多年中,馬祖爾一直躋身於世界最著名的指揮家之列。

1927年,馬祖爾出生在西裡西亞的布裡格,年輕時在萊比錫學習音樂和指揮,但是提前退學。之後,他在前東德的哈雷、愛爾福特、什未林以及東柏林喜劇劇團擔任助理指揮和指揮。1967年,時年40的馬祖爾擔任了德勒斯登愛樂樂團的指揮,三年之後,他再次回到萊比錫並且從此將這這裡作為自己主要的演出城市。

1970年之後,擔任萊比錫音樂廳樂隊隊長的庫爾特‧馬祖爾取得了一系列國際演出的成功,迅速成為前民主德國最有聲望的指揮家。到1997年為止,他帶領萊比錫音樂廳樂團在多次巡迴演出中共舉行了超過900場音樂會。當1989年萊比錫爆發一月遊行時,這位深受愛戴的音樂家也投身政治。當時,和這座城市的其他一些名人一道,他對前東德的權力機關說:

"我們共同的擔憂和責任讓我們今天走到了一起。我們與我們的城市的發展息息相關,因此我們尋找一個解決方案。我們希望您們仔細考慮,這樣才能讓和平的對話成為可能。"

Kurt Masur Bundesverdienstkreuz
2007年,馬祖爾榮獲德國「聯邦十字勳章」圖片來源: Imago/Seeliger

1991年,馬祖爾成為紐約愛樂樂團的指揮,並且擔任這個職位直到2002年。在這段時間裡,他創造了一種獨特的演出模式。這一模式不僅僅在紐約,而且在整個美國獲得了非常好的反響。而創造這一模式的靈感來自於他在被稱為"大蘋果"的紐約城中的一次散步。

"當時我發現,其實紐約到處都是這樣孤單的人。於是我決定要讓所有來到我的音樂會的聽眾都能找到一個理由,讓他可以對自己說:這裡就是我的家。"

之後,馬祖爾的工作地點從哈德孫河搬到了塞納河畔,擔任法國國家樂團的指揮。在那裡時不時地,他也會想回歸到自己的私人生活當中去。但是,他當時的日程還是安排得相當緊湊 - 而馬祖爾本人也並不覺得這是件多麼壞的事:

"我所希望的是逐步減少自己的工作量。如果我早晨突然停止所有的工作,那麼您很快就會看到我的訃告。音樂是我生命一部分,音樂讓我的生命永恆。我並不是為了成功才從事這一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