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就業市場復甦能多久?

德國之聲經濟部記者羅爾夫.文克爾2007年5月6日

德國失業率降至五年來的最低。四月份德國失業人口為390萬,首次降到具有巨大心理影響力的400萬的界限以下。就業市場復甦的主要原因是經濟的增長。但是,從長遠角度看,德國的就業市場前景如何呢?

https://p.dw.com/p/ANv9
德國經濟開始吹復甦的春風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的經濟復甦終於恢復了傳統的模式。首先是出口增長,然後是企業加強投資,再而是消費者信心加強,最後是國內需求增加,就業市場復甦。在過去一段時間裡,經濟增長卻往往沖不過國內需求和就業市場這兩道檻。現在情況終於出現了變化。德國經濟研究所的調查表明,德國經濟界出現了16年來最佳的氣氛,更重要的是,從1980年德國首次評估消費氣候指數以來,消費者從來沒有像今天這麼信心十足。過去一年中,新增就業人口高達90萬人。

波昂就業前景研究所所長齊默曼認為,這一良好發展不僅歸功於經濟增長,也歸功於就業市場改革:「就業市場的復甦來的很早,也很強勁,令人吃驚。在普通的經濟增長階段一般不會這麼強有力,因此可以說,不管就業市場改革在細節問題上引起的爭議多麼大,這場改革確實起到了作用。「

就業市場改革的原則是促進與施壓。齊默曼認為,它雖然在細節上需要改進,但總體來說它的方向是正確的。齊默曼和同事們20年來一直觀察到一個現象:每一個經濟周期後長期失業人口總會增加。這一現象在經濟上升階段是經濟蓬勃發展的標誌,但在經濟衰退階段則凸現了就業市場結構問題,那就是,勞動力的素質與就業市場的需求與不相符合。齊默曼說:「本次失業人口下降是因為短期失業工人數量減少,而不是長期失業人口。儘管如此,還是有跡象顯示,我們正在成功地解決這一問題,為人們提供工作的機會。」

仍然存在結構性的缺陷

但是勞動力市場的分析家認為,目前德國仍然存在結構性的缺陷。德國郵政銀行調查顯示,每年德國的經濟力下降80億歐元,因為缺乏具有專業技能的工人,以至於很多空缺的工作崗位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人。齊默曼認為,今後這一市場空缺還將不斷擴大。他說:「我們知道,在20年內,勞動力市場對低素質的勞工的需求越來越小,而對高素質技工的需求越來越大,要超過市場能夠提供的工人數量。也就是說,勞動力市場出現不平衡。在某些領域會需要低素質勞工,而在其他領域,同樣一些人就會失業。」

因此,專家向政界提出的建議是,要增大對教育的投資力度,並且從外國吸引高素質的勞工。這樣對德國勞動力市場起到雙重作用。齊默曼說:「外來勞工可以獲得全新的生活,掙比家裡更多的錢,我們則可以維持穩定的社會福利系統。外來勞動可以填補勞動力市場上的空缺,並且能夠改變德國倒三角形的人口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