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廖亦武返回中國前接受德新社採訪

2010年10月28日

本周日,應邀參加柏林國際文學節並在德國逗留6周的中國作家、詩人廖亦武將乘機返回中國。在接受德新社記者採訪時,廖亦武談到了他在德國的感受以及為何他在經歷過4年牢獄之災,作品一再被禁後仍然要返回自己的家鄉。

https://p.dw.com/p/PrCt
廖亦武今年10月11日訪問科隆圖片來源: DW

記者:德國給您留下了哪些最重要的印象?

廖亦武:這是非常令人興奮的幾個星期。我認識了許多人,首先是赫塔‧米勒和沃爾夫‧比爾曼。我們來自相似的環境,幾乎不需要語言就能互相理解。最棒的是我舉辦了十幾場朗誦會。和讀者直接交流,瞭解他們是如何理解、感受我的作品的,真是太好了,在大白天登台,這在我一生中還是頭一次。

記者:您將帶著什麼樣的心情返回中國?

廖亦武:我的感覺很好。我和出版《中國底層訪談錄》德文版的Fischer出版社簽了新的合同。明年初我將出版也許是我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一本自傳體小說,關於我在監獄裡的日子以及對監獄中被判死刑的同伴的採訪。2011年,我的一本關於被迫害的中國基督徒的書將在美國出版,而後在德國出版。我知道自己的作品將在這裡發表,這對一個作家來說,還有什麼比這更好的呢?

記者:在中國人們能不能讀到您的書?

廖亦武:在2000年以前還有三家大陸出版社敢於出版我的書。但它們每次都得到禁令,因此蒙受了很大的經濟損失。後來,一份著名的中國報紙和我做了採訪。這以後,我的書就再也不能出版了,一頁、一行都不行。但是,我的書在境外得到印刷,在黑市上能找到盜版。據說在中國作家中我的書銷量第三,不過我當然一分錢都得不到。

記者:您的同行貝嶺在去美國後不能回中國了。您肯定您能回去嗎?

廖亦武:肯定可以,我一點不擔心。我不覺得政府有理由不同意。我自己也想回去。我把自己視為歷史的見證人,歷史有它的連續性,一環扣一環。如果我留在這兒,這條鏈子就會斷掉。 我是一名中國作家。我不能在一個說外語的國家繼續從事我的職業。

記者:您認為自己的處境在回國後會有好轉嗎?

廖亦武: 我什麼都經歷過,包括4年監獄。對我來說,不會還有什麼更糟糕的。我非常希望,給我出境許可只是一個開始,其他人也慢慢會有這樣的機會。

記者: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會對獄中的中國人權人士劉曉波獲得更多自由有所幫助嗎?

廖亦武:這起碼能讓一段非常重要的歷史不會被人遺忘。 從1989年以來,中國一門心思要經濟增長,想打造一個光彩的形象。想讓人們忘記過去。但是,劉曉波是一個讓人們保持記憶的象徵。

記者:德國是否應該更為積極地推動人權?

廖亦武:是的。 我非常希望德國能這樣做。德國不需要擔心與中國的經濟關係。德中經濟關係非常好。中國人相信德國產品的品質,相信德國品牌。因此,德國屬於那些有條件和中國談人權狀況及異議人士問題的國家。

記者:只需要政界嗎?

廖亦武:不。我對德國知識界和媒體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他們對政界的影響力非常大。我在柏林參觀了猶太人大屠殺紀念碑群。德國人對歷史的態度和批判性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也是中國所需要的,中國的靈魂所需要的。媒體從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記者:您在這裡也碰到了一些不喜歡的事嗎?

廖亦武:我覺得德國人和中國人之間還缺少交流。就連我和君特‧格拉斯這樣的著名作家會面時,我也感到,他對中國瞭解得很少,很片面。我希望我的書能夠對促進理解作出一些貢獻。我筆下的人是在中國不能發出自己聲音的"小人物"。我希望我能起到橋樑的作用,能夠讓讀者看到表象後面真實的中國。

翻譯:樂然

責編:李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