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VII Kongress der IVG

2010年8月9日

第12屆國際日爾曼學術大會8月7日在華沙落下帷幕。同濟大學外語系副院長,德語系系主任朱建華被選為國際日耳曼協會主席。

https://p.dw.com/p/Ofbn
歌德學院是向世界推廣德語的重要文化機構圖片來源: DW / Daria Bryantseva

這是中國人首次當選此項職務,下屆日耳曼學術大會也將首次在中國舉行。他向德國之聲介紹了日耳曼學在中國的發展現狀與前景。

8月1日2000多位世界各國的日耳曼學者齊聚華沙,出席由國際日耳曼協會主辦的第12屆日耳曼學術大會。其中四分之一學者是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和德國洪堡基金會的獎學金獲得者。20多個中國代表主要是來自上海同濟大學,北外,北大等大學的德語系教授。學者們圍繞世界日爾曼學的多元化與統一化這一主題展開了為期一周的討論。

日耳曼學在中國

全世界的日耳曼學都將德語作為研究對象,重點是以語言為基礎的文學和文化。而各國也會根據本國國情建立自己的發展和培養模式。新當選的國際日耳曼協會會長朱建華介紹中國日耳曼學的特色:"我們有經濟德語,科技德語,我們的文學也不是純文學,而是加入了中國的元素,從跨文化的角度 和比較文學的角度來探討德國文學。"

聽過數場各國關於本國日耳曼學現狀的報告會後,朱建華總結,目前美國、日本、韓國等國的日耳曼學發展不盡人意 ,甚至開始走下坡路。而中國和印度的現狀較好,因為經濟繁榮推動了包括日耳曼學在內的社會人文科學的蓬勃發展。在中國,學德語的人數增長迅速,這從每年參加德語四級考試的學生人數可以看出:95年第一次四級考試時只有1500考生,而今年已有將近9000名學生參加考試。近5年來,設有日耳曼學專業的大學從原來的30多所擴大到70多所。朱建華對日耳曼學在中國的發展前景持樂觀態度:"現在我們國家的人文科學的學術氛圍較好,國家資助力度加大,在現在以英語為主的全球化大環境下,我想,其他語種也會有比較好的發展,尤其是德語,因為德語和德國文化在中國的影響總體來說是正面的,大家對Made in Germany(德國製造)非常認可,德國在中國投資的企業已達到6千多家,所有這些對我們的專業的發展非常有利。"

中國日耳曼學主要依靠大學推廣,各校卻各有所長,像上海同濟大學注重科技德語,北大則看重文學,北二外主要研究旅遊,天津外國語大學則主要培養翻譯人才等等。其他機構如北京的外國文學研究所也從事德語文學的研究,德國學協會專攻德國國情,聯邦德國研究所發行雜誌《德國研究》。


日耳曼學影響兩國關係發展

中德經濟關係影響日耳曼學在中國的發展,反之,中國的日耳曼學教學和研究也促進中德在科技 ,經濟和文化層面的交流,朱建華分析說:"中國的日耳曼學者做的工作是雙向的,我們也是在幫德國做這方面的工作,我們培養的大量人才,不僅是中國的人才而且也是中德交流的人才。德語系培養的學生畢業以後,據反饋訊息,或多或少都在做中德關係方面的工作。比如德勒斯登銀行大中華地區的主管,貝塔斯曼中國地區的負責人,大眾等重要部門都是這個專業的畢業生。"

據朱建華介紹,常任理事會投票選舉主席,主席所在國將享有下屆會議的舉辦權。2015年在上海日耳曼學術交流大會時即90年在日本召開後第二次在亞洲舉辦。他解釋自己當選的原因是常任理事會考慮到中國在成功舉辦奧運會和世博會後的條件非常成熟。他認為中國首次獲得大會舉辦權的意義重大:"這是對日耳曼學方面做出成績的肯定,同樣也是中國日耳曼學者走向世界的機遇,因為我們到目前為止相比日韓,國際日耳曼學會裡的中國會員依舊較少。很多中國學者之前都問我,如果下次在中國開,能不能方便他們入會,這是很多日耳曼學者的願望,加入到國際日耳曼學的行列,對中國非常好。"

對於在中國舉辦的日耳曼學術大會的主題,作為主席的朱建華已有了初步的想法,他希望下次的主題即可以反映日耳曼的傳統也可以考慮到現實情況,比如世界經濟危機對日耳曼學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當然主題最終要通過理事會討論決定。

作者:安靜

責編:瀟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