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專訪:為華文世界搭橋的記者

李幸璇
2016年10月16日

香港網路媒體《端傳媒》的執行主編張潔平非常熟悉兩岸三地的異同,在接受《德國之聲》的採訪時,她談論香港、中國傳媒界的形勢以及她想要建立一個有國際視野媒體的理想。

https://p.dw.com/p/2RAmq
Deutschland Berlin - Merics Veranstaltung - Zhang Jieping
《端傳媒》的執行主編張潔平在柏林出席活動圖片來源: DW/H. Shuen Lee

德國之聲:端傳媒強調自己為"為全球華人而辦的數字媒體"。其實你創辦這媒體的初衷是什麼?

張潔平:就是在中國、香港跟台灣之間創造一個以內容為基礎的平台,然後讓三個地方的人有機會相互理解,這是我們最初的初衷。這種形式的媒體在歷史上也有,例如《亞洲周刊》,我理解鳳凰衛視最初也是想這樣,但都沒有成功,所以我們知道很難。所以就想在網路时代,有沒有可能可以打破一些大家理解之間的壁壘。一年多下來,現在其實還行,在討論區也會看見有簡體字跟繁體字的人在辯論,然後他們都寫得很長,而且都還蠻有品質的,所以我們基本上還是吸引到了我們想要的讀者群。

德國之聲:你會不會覺得香港缺乏了有這種視野的媒體?

張潔平:我自己在香港11年,2005年從大陸到香港,我一直都覺得缺少這樣的一個平台。對我來說,要我看本地(香港)的報紙,我可以看明白,但是我知道我大陸的朋友是看不懂的。他們用的都是中文,但是當地傳媒的方式是不解釋背景的。我自己在朋友圈做翻譯做了很多年,但是這幾年越來越難,因為香港發生很多政治上的變化,中國跟香港的差距越來越大。我特別明顯的感覺到,我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跟臉書越來越像兩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我還是覺得大家需要去相互理解,因為我們要是真的出了事情,不管香港,還是中國,還是台灣,誰出了事情,其他的兩個社會都不能獨善其身。不管你認不認同對方,你都不可能置身事外。香港問題從來也不可能只從香港出發去理解。香港問題,尤其是政治上,很大程度上是受中國影響,你不能迴避這一點。要是你理解中國的政治邏輯不夠的話,對香港問題的判斷就會出現錯誤。我也覺得香港人應該去理解台灣,台灣自己民主化的經驗,台灣自己社會運動的經驗跟教訓,那是可以分享的。

德國之聲:據你對香港和中國大陸兩方面的認識,兩地的媒體控制有什麼不同?

張潔平:中國政府在內地的媒體控制是通過行政命令,它有中宣部,它有這樣的一個系統可以直接打電話給主編說哪一個文章不能發。香港沒有機構具有這個權利。它在香港顯然用另外一種方式,很資本主義的方式,就買你的媒體嘛,或者是買你的股份。不在中國控制範圍內的媒體非常的少,就這麼一兩家。基本上是,它想要控制你的話,它是完全可以控制你的,因為資本結構的問題。只不過中國在香港的媒體控制上比較柔軟一點,他不會這麼強硬的去控制,像明報這種有聲望的報紙,也想要保持聲望。

德國之聲:這麼說,香港是不是還是自我審查較多?

張潔平:其實很難定義這是不是真的自我審查。舉個例,例如有人跟你說你在報導中國上給我小心一點,不然你的記者在大陸採訪就會遇到麻煩,用各種方式跟你說你小心一點,不然廣告商就會沒掉,這些東西都是非正式的。那落到主編或老闆身上,怎麼辦呢?他就要做選擇,然後這個選擇就會被外界解讀為自我審查。他不想讓記者在大陸遇到麻煩,希望還有繼續採訪兩會的權利,所以在很多事情上就要做妥協。

德國之聲:那大陸與香港媒體究竟有哪些根本區別呢?

張潔平:中國媒體最大的問題是他們沒有辦法真正公開的、自由的討論公共議題。很多中國人到了海外不太會討論,比如說德國難民問題,我非常驚訝的是他們在看這個問題上非常的納粹。後來我跟他們聊了以後,我發現就是在中國成長的環境裡沒有公共討論這件事情,一旦遇到一些不能簡單用對錯來分類的問題,它們就不知道應該怎麼辦了。

香港媒體是另一個極端,你非常的自由,至少以前是這樣。但也許香港在過去沒有什麼太大的政治問題,都是商業社會嘛,所以問題比較少。所以香港媒體也沒有所謂的公共討論。你看媒體寫故事的方式非常碎片化,就是寫消息,大家只喜歡看到報料。但其實香港是可以有公共討論的,所以這些年來我一直覺得香港在浪費自己的言論自由。討論其實最近這兩年開始在臉書上變的多一些,但其實主流媒體其實很難。

德國之聲:佔領中環運動過後,討論的確是增加了,而且開始有本土派的力量出現。

Hongkong Jahrestag Proteste
「佔中」運動給香港的政治帶來了巨大變化圖片來源: Reuters/T. Siu

張潔平:我覺得每一種新的政治力量的出現對媒體來說都是一個好的機會去重新理解這個社會。比如說我們也會做本土派跟港獨的專題,我覺得媒體應該盡到責任去解釋這個社會在發生什麼事。本土派出現了,旺角事件出現了,有人開始主張香港獨立,而且越來越多年輕人這樣子。這些都是表象,但媒體有責任去解釋為什麼,它是在怎麼樣的情況下出現的。

德國之聲:你會不會覺得香港人把事情太過政治化?還是壓力真的在日漸增加?

張潔平:我覺得客觀來說壓力的確是在變大,這個壓力跟香港政治變化有關,也跟中國的政治環境變化有關。中國自己本身的管制也正在變得強硬,所以他對內跟對外其實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覺得香港人不是特別瞭解中國的政治邏輯,所以在有一些事情上會過度詮釋。這種過度詮釋會加劇自己的恐懼。但很多人放棄(香港前途)的速度也比我想像中的要快一些。我覺得是因為他們不太知道應該如何跟中國政府和它的管制手段玩游戲。其實是有空間的,而且這個空間是你要一點點的去爭取回來的。以前香港人不用玩這種游戲,都是按規則辦事,現在卻有很多潛規則。

德國之聲:端傳媒自己有沒有受到什麼壓力?

張潔平:我們宏觀受到的壓力跟所有香港媒體是一樣的,它們(中國政府)也會注意你怎麼報導中國的事情。比如說我們在烏坎事件上還被點名,簡直是莫名其妙。我們之所以選擇在香港做這個媒體,就是希望最大程度減低潛規則的可能性。我們也不希望不斷的跟潛規則在搏鬥,所以說實話我們沒有任何進入中國市場的野心,我們就是想好好的做一個專業、正常的媒體。就是該報導的話題,不會因為可能有的壓力而不去做。要不然就不要做新聞了。

張潔平為來自江蘇的資深傳媒人,於2005年移居香港,曾為《亞洲周刊》記者、《陽光時務周刊》執行主編、《號外》副主編,並於2015年合作創辦以網路為主要傳播平台的新聞機構《端傳媒》。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