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客座評論:習近平究竟對什麼負責?

2022年12月26日

在擺脫清零政策前,中國政府以「為人民生命負責」為由,實現了嚴酷防疫措施。而現在,突然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全面「躺平」,以致於世衛組織都開始擔心,如此發展是否會給全球再次帶來災難。人們不僅要問,習近平領導的共產黨到底在對誰負責呢?

https://p.dw.com/p/4LMt4
「親自部署、親自指揮」防疫工作的習近平2020年10月接見支援武漢醫療人員
「親自部署、親自指揮」防疫工作的習近平2020年10月接見支援武漢醫療人員圖片來源: Xie Huanchi/IMAGO

(德國之聲中文網)這次習近平突然轉向的背景,人們多少已有了把握:三年的嚴酷的清零,把地方政府的財政都清完了,中國的百姓被管理得嚴嚴實實的,而整個中國經濟特別是涉及到一半多的中國人飯碗的民營經濟一蹶不振。而且,習近平自己也許也觀察到,國外(不管是西方還是非西方國家)並沒有像中國那樣清零,但人家活得挺自在,因為有效的疫苗畢竟在起著作用。中共那種只有共產黨才是對人民的生命最負責的謊言,肯定是經不起時間的考驗的。至於國內的白紙革命,更是增添了習近平內心的不安。儘管我們相信,他的部下絕對不會向他反映,即在上海北京出現了要他下台的呼聲,但他自己至少也會嗅到這種氣氛。而且,更令他不安的是,這一切發生在他極盡全力穩住了他的地位後的第三屆任期的剛開始。 

疫情海嘯 中國各地醫院直面衝擊

在這種背景下,習近平決定下一個賭注。這就是非要讓中國的經濟在明年下半年開始甚至更早產生反彈。只要經濟反彈,他就有機會再次證明他的偉大英明。應該說,他的賭注下的是夠大的。因為,中國經濟在三年的折騰後劇烈下滑,使他產生了極大的恐慌。鄧小平以來的共產黨的合法性基礎的最終還是經濟。今後的中國想保持以往的每年10%的GDP增長率已經不現實,但至少也得是5%啊。但習近平折騰了清零政策的三年,結果遠低於這個預期,即便他在政治舞台上再怎麼擅長權力鬥爭,經濟方面的數據才是他的權力的真正的根基。 

面臨這種情況,習的目標是很明確的,那就是盡一切努力,早日實現經濟的反彈。為了這個目標,習近平領導的中共決定讓全國百姓早點陽,全面陽,早日實現全體免疫能力。 

宣傳部門「自搧耳光」

這裡,顯然習近平已顧不得自己的政策前後一致性了。 所以,從現在到明年中,宣傳部門是屬於中國最尷尬的部門。因為它們顯然每天在說自己打自己耳光的話。 但是,在一個靠威嚇、強力、輿論控制的國家,執政者根本顧不了前後不一致的問題。因為對他們來說,只要底下百姓不敢發聲,或者聲音能被封鎖,這個國家就算「穩定」。 

政策前後不一致,這還不說,更重要的是,為了快速達到經濟反彈,政府可以採用一切手段,使得百姓無法瞭解實情,特別是目前在全國各地因新冠死亡的人數,以及防止疫情擴散的實際措施 (譬如藥品和醫療設施的供應情況), 中共有意地採用不透明的做法。 

北京殯儀館壓力山大

別的沒什麼,在這裡最吃虧的可算是中國的老年人,他們是中共毫無積極措施下停止清零的最大的犧牲品。 顯然,習近平似乎已經顧不上這一切了。 而更令人氣憤的是,中共拒絕了美國和德國提供疫苗的建議。拒絕美國的提議,如果考慮到最近的中美緊張關係,中共的理由如果從其意識形態的角度來看也需還算「情有可原」。 但是,拒絕德國的提議,顯然一點都不合情理。 要知道,習近平才剛剛跟德國總統通完電話,強調了中德合作。

中共分明知道,自己的疫苗有效率就是不如西方的。這在中國國內早有數據證明。中共也知道,中國的老年人接種疫苗的普及率並不高,所以現在按理應該用最好的疫苗以最快的速度,給這個群體採取預防措施。但現在,這個希望顯然落空了。

這不禁使人們想起了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那時,中國政府在遭受歷史上罕見的7,8級的大地震後,卻拒絕接受任何國際援助,甚至包括來自紅字會的援助。中國當時給出的理由是,中國有能力把壞事變好事,有能力自力更生自我救濟。 

而如今,習近平領導的共產黨的認知並沒有顯示出比1976年更有進步。中方在回絕美國和德國疫苗援助時給出的理由是,中國自己的疫苗以足夠能解決自己的問題。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如果中國自己疫苗真的那麼好,為什麼中國疫苗公司要跟美國和德國疫苗產商在去年和今年談判?為什麼中方非要免費獲取對方疫苗的專利?

回到習近平的賭注的問題上。筆者以為,習近平要盡力讓經濟反彈的賭注暫時(!)贏的概率是不小。但問題是代價得多大。從如今北京火葬場的情景,我們已經可以一窺端倪。 中共到底對人民負責,還是對關係到自己合法性的經濟負責,已經一目瞭然。 

 

本文作者張俊華為德籍華人政治學者,在德國生活三十餘年。他曾就讀於德國法蘭克福大學,並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此後曾執教於柏林自由大學等高校。現為法國Ecole Universitaire de Management客座教授。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 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2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