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孔子與章子怡共演西遊

洪沙2006年12月11日

可能很多讀者都已經聽說過「孔子學院」這個名字。這是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在海外以開展漢語教學為主要活動內容的中國語言文化推廣機構。上周三,德國第三所孔子學院在杜塞道夫成立。僅相隔一天,匈牙利第一所孔子學院也在布達佩斯建成。不久夏威夷也將開辦一所孔子學院。

https://p.dw.com/p/9VYo
要像重視孔子一樣重視章子怡圖片來源: AP/Warner

孔子學院就像雨後春筍一樣,似乎一夜之間遍佈世界各地。距離2004年在韓國首都首爾掛牌開辦世界範圍內第一家,目前在36個國家總共設有80所孔子學院。中國國家漢辦的目標是在全世界範圍內總共開辦100所孔子學院。德國境內除了現有的柏林、紐倫堡和杜塞道夫3所學院以外,還要在法蘭克福、漢堡、漢諾威、海德堡和萊比錫再開辦5家。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世界對中國的關注度也不斷升高了。想學漢語的外國人數量增加了。據中國國家漢辦的預測:到2010年,全球學習漢語的外國人將達一億,是現有數量的3倍。目前大約有2萬多德國人學習漢語。經濟的發展令中國讓它國去認知中國文化的需求也加大了。有人稱,在世界各國開辦孔子學院是對「中國文化對外傳播」和「走出去」思想的必要實踐。

孔子學院多是以中國國家漢辦與外國大學合作的形式設立的。上周成立的杜塞道夫孔子學院就是漢辦與杜塞道夫市和杜塞道夫海涅大學合作的結果。合作中,中方提供教師和教材,另一方提供教學所需的基本場地和設施。

根據漢辦主頁上登載的訊息,孔子學院主要以開展各種漢語學習課程、組織開展漢語和中國問題研究等學術活動、組織為推廣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的展覽、演出等等為主。學院開張的前3年,漢辦每年提供10萬美元的經費,此後各地的孔子學院就要自負盈虧。

今年中國兩會期間,原國務院新聞辦主任趙啟正為中國的「文化赤字」而不安,並大聲呼籲中國文化加大「對外傳播」,加快「走出去」。上個月他在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時稱:「一個強大的國家,不只輸出物質產品,還要輸出精神產品,也就是讓世界瞭解中國的價值觀,瞭解中華民族的優秀的文化傳統,這樣就有更多的朋友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更多的支持。所以『走出去』和『走進來』是雙向的,需要同時存在的,中國現在的問題是如何加強『走出去』。」

德國南德意志報則撰文表示,中國花大力氣在世界各地開辦孔子學院的目的是尋找盟友、貿易夥伴以及能源供應國。例如在非洲。中國在貝南開辦孔子學院,同時幫助非洲很多國家建設橋樑,開鑿水井,派遣中國醫療小分隊,為非洲留學中國的學生提供獎學金。這樣做的結果是,非洲53個國家中現在只有5個還同台灣保持著外交關係。當乍得也宣佈同台灣斷交之後,受到中國大陸方面熱情地歡迎。文章認為,中國是要運用軟實力向外施加影響。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在歐洲擔任對外漢語教學的老師稱,孔子學院在全世界已經開辦了很多,但是水準參差不齊。漢辦目前只是想先建成100所,希望能在量上先達到,但是品質上缺乏保證。原本孔子學院應該是中國文化在海外的傳播基地,但是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師資缺口極大,不少學院缺少正規的老師,教師資源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證。除了掛了孔子學院的招牌,其餘的硬軟體都達不到標準。雖然漢辦已經開始著手制定驗收標準,今後只有機制健全的孔子學院才能夠繼續開辦下去,不合格的一律都要關門,但是這畢竟還需要時間。

國內不少人聽到「孔子學院」這個名字,以為是給外國人講中國儒學的地方。也有些人不喜歡這個名字,認為是從現代中國文化中找不出來值得給外國人介紹的內容了,只好把老祖宗請出來。趙啟正先生呼籲的讓中國文化加快「走出去」究竟應該怎麼走出去?今年中國國內的《新周刊》雜誌做了一期專題,討論「如何『販賣』中國文化」。北大教授張頤武在接受《新周刊》採訪時稱:「世俗文化是一種低端、豐富的文化資源,能力是非常重要。傳統文化的精髓要通過大眾文化的出口才能流傳出去。「」一個姚明,一個章子怡,比一萬本孔子都有效果。《大長今》就是韓國把低端和高端的文化打通的一個好例子。所以,要像重視孔子一樣重視章子怡,中國文化才會有未來。」張教授此言一出,立刻引來喊殺聲一片,有人甚至批駁說,張頤武的思維方式反映的是一種典型的殖民地心態。也就是一切都要等西方人(最好是美國人)先做出判斷之後,再跟著鸚鵡學舌。

「孔子學院」作為中國政府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的一項具體措施,在世界各地開辦的時間還不長,這些學院究竟能產生多大影響,此種機制是否可以長期操作目前都還無法做出定論。無論是章子怡西行,還是孔夫子西進,中國文化在這個時代已經開始了它的新西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