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在德中餐館優勢與弊端的議論

朱琤琤2007年6月20日

歐盟有關機構去年底公開的資料顯示,在德國的中餐廳和華人開設的速食店總數已經超過7000家。同期在德華人的總數已接近15萬人,其中廣東藉和浙江藉各佔40%,其餘有20%主要來自閩、蘇、滬和東北地區。每家中餐館平均覆蓋20位華人,由此可見,開辦中餐廳已成在德華僑的主要生存方式。另一個特點,就是餐館業主基本上與在德華僑原籍對應,以粵藉最多,浙江人次之。

https://p.dw.com/p/Ayao
西風東進,但中國式快餐卻未曾打開西方市場圖片來源: AP

那麼,他們的經營狀態如何呢?記者以電話採訪和實地觀察的方式分別調查了漢諾威、波昂和波鴻等地的中餐館,得到的整體印象是——

Chinesisches Essen
中國菜-木須肉圖片來源: AP

第一,先天不足。多數業主將經營餐廳作為在德國的基本生存手段,加之早期赴德的華人移民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使得中餐廳一開始就缺少現代的經營機制、創新能力和品牌優勢。而新一代華人接受高等教育後,不再願意繼承父業,網上轉讓中餐館的廣告時時出現。

第二,檔次一般。由於多數中餐廳是以家庭為經營單位的,入道以後難免面臨資金不足,經驗欠缺和人才匱乏等困境,所以,店頭招牌、室內裝潢和餐具設施大體只及國內中檔餐館的水準。在價格方面亦屬當地中低檔,有的業主甚至打出「10歐元嘗遍中式美食」的招牌,中餐館相互拆台的現象比較常見。在風格上,多數中餐館都盡力追求中國化,懸掛中國字畫,重彩雕龍畫鳳,隨處飛天羅漢,在國內反倒難得一見。

第三,客層不穩。中餐廳的客層與餐館所處位置有關。調查中約三分之一的餐館客層以華人、亞裔為主,另外三分之二則以德國人居多,他們當中又以年齡在35~50歲之間為最。來餐廳的目的,依次是家庭聚會、朋友小酌、情人約會和感受異域風情等,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客源多變,回頭客有限。

第四,漸受歡迎。經過十多年的接觸和適應,德國民眾開始漸漸關注中式餐(有關資料顯示,德國人最喜歡的外國餐飲首推義大利菜,其次就是中餐了)。調查中,在中餐館用餐的德國食客,大多都認為中餐最大優點在於「色澤光鮮亮麗」、「搭配豐富多彩」、「口味變化多端」,還有一點,就是「香」。中國菜採用明火烹製,菜沒入口,就已是香氣撲鼻了。不過不少老外覺得中菜過多使用了味精和食用油,一是餐後口乾舌燥,二是於健康不利。

第五,觀念障礙。有的中餐廳業主認為德國(和歐洲)的觀念亦是中餐業在此間發展的屏障之一。反觀美國,作為典型的移民社會,民眾觀念普遍趨於開放,更加樂於嘗試新鮮事物。今年2月,Siffensen中餐館搶劫命案發生後,坊間的不實傳言加上固有觀念,使得不少中餐館生意受到明顯影響。

Jiazhou-Rippchen
蒜香骨圖片來源: www.chinanah.com

記者認為,要提升中餐館的經營水準,就必須能夠吸引更多德國民眾,而以下對策應當是達到目的的必經之路:

第一,恪守誠信之道,實施錯位經營,一方面體現中華飲食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得以緩和競爭。

第二,提供健康的飲食及方法。

第三,更加貼近當地人的文化、心理和口味。「中式」不等於「復古」,現代中式餐廳在國內已經很常見,其實,以傳統元素點綴現代環境,更容易被今人接受。

第四,適當提升經營檔次。

第五,引入經營現代企業的制度和方法,倡導品牌經營和連鎖經營。

其實,時至今日,國內著名餐飲品牌如果擇機進入一些中餐市場相對成熟的地區(如北威州的杜塞道夫),應當獲取不俗業績。

相信在德中餐業如能審時度勢、去粗取精,錦繡前景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