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在中國做銀行壓力測試?

Frank Sieren2014年10月29日

眾多歐洲銀行新近接受了歐洲央行主持的壓力測試。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澤林認為,測試的結果對中國也會有影響。

https://p.dw.com/p/1DdwH
Chinesische Zentralbank Hauptsitz Peking 2014
圖片來源: Reuters/Petar Kujundzic

(德國之聲中文網)上周末,當對歐洲130家銀行的壓力測試結果公佈時,北京十分留意。大多數銀行考試合格,但有13家銀行「留了級」。所有未過關銀行的主要問題是資金不足。測試的總結果可以讓人放心,而且,本來或許也預定了這樣的結果。由此而言,人們不能不質疑,歐洲央行是否願意看到一個切實符合實際狀況的評估。

在中國,這樣的政治考量扮演著更大的角色。不過,對本國金融狀況作符合實際的評估,對中國會有好處。而且,它對世界也有意義。逾4000家中國銀行的總資產超過160兆人民幣(相當於26兆美元),與歐洲央行壓力測試的所有銀行的總資產(22兆欧元)旗鼓相當。因此,不只是西方銀行能透過金融體系發出震動全球的衝擊波。中國的銀行單單因其能同西方銀行相匹敵的資本量就也扮演著不可小覷的角色。當然,兩者間有一個巨大區別,那就是,在西方,人們力圖避免出現這樣一種局面:私營銀行不計風險投資,順利時,盈利盡得;受挫時,自有國家相幫,即:盈利私有化,損失國家化。

Global Media Forum GMF Foto Frank Sieren

不會有意外

在中國,情況恰正相反。國家同時是監事、銀行家和借貸者。因此,國家一開始就制定了使像西方那樣的危機根本不會出現的特定的游戲規則。這本來並不壞。但是,如果檢查人和被檢查人同屬共產黨,危險便自然出現,即:恰恰在需要留意的地方「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儘管如此,至少就目前而言,在中國做壓力測試,至少不會在國有銀行那裡得到意外結果。它們的大部分借貸的對象只是國有企業,而即使資金泡了湯,那也是用在了社會穩定上。此時,政府自會出手相助。而政府又有足夠的資金儲備。幾星期前,北京剛給銀行注資增加償付能力,並由此表明,它極其注重保持銀行的穩定。不過,即使這樣,進行以歐洲為榜樣的壓力測試,自有其吸引人的地方。即便中國的債務完全可能遠未高到足以撼動國家財政穩定的地步,在銀行的帳目上,是否有、有多少呆賬,依然是風險之一,不僅中國國內的投資人,而且西方也會關注這一風險。地方財政雖債台高築,但它們擁有以國家企業為形式的資產,而國企並非都虧損。尤其是,它們擁有寶貴的地產。

金融緩沖器

然而,李克強總理意欲讓金融系統私營化,因此,應該從一開始就從西方的錯誤中吸取教訓。首先是中小規模的銀行以及增長日益迅速的網上借貸銀行應在預設的緊急情況下證明,擁有充足的預留資金。去年秋季,北京即已宣佈,要不斷增強私營銀行業,從而允許出現對迄今佔統治地位的國有銀行的越來越多的競爭。而為能真正形成這樣的競爭,人們當然願意事先就瞭解清楚,那些迄今幾乎不受管理的私營銀行有多大的抗風險能力。因此,進行壓力測試的另一個理由也便是,不僅將制定統一的游戲規則,而且,個別銀行提供的產品總體上也會更加透明。

在景氣弱化、活動空間縮小的背景下,壓力測試尤其重要。屆時出現的危機衝擊波將不僅會衝擊中國的金融體系,而且也會波及全球。中國實現7.5%的增長率目標的可能性越來越小。今年8月,中國工業生產走低的情況類似於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時。

約4兆美元的外匯儲備是一個巨大的緩沖器,受到西方同事高度評價的央行行長周小川聰明地擴大並利用了這一外匯儲備。西方再有多少關於他將被解職的傳聞,也不會改變這一情況。周首先關心的是壓力測試的方法。在這件事情上,為了自身利益,西方也萬不可在提供相關專業知識方面過於小家子氣。前提當然是,歐洲央行在壓力測試中沒有做比北京所能猜想到的更多的手腳。

弗朗克澤林(Frank Sieren)是德國之聲的專欄作者,20來在中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