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國際反種族主義日看今日種族主義

Mast Kirschning2007年3月21日

今天(3月21日)是國際反種族主義日。在人權問題上「人人平等」和「做人尊嚴」這兩條是重中之重的原則。膚色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正是這些不同之處在許多社會中引發了種族排斥行為。縱觀世界歷史,種族主義並不是歐洲殖民主義和超大西洋奴隸販賣時期的固有現象。下面是德國之聲記者發來的背景報導。

https://p.dw.com/p/A7g7
3月17日至25日是國際反種族主義周。這是德國的國際反種族主義周海報

「薩穆埃爾-亨廷頓最後一本書的書名是『我們是誰?美國人自我認知的危機』在這本書中,代表了這樣的一種立場,即那些從南半球來的拉丁人對美國人的自我認知構成了一種威脅。既然這位哈佛大學的思想家都這樣的主張,那麼所有的人都必須提高警惕了,因為這就是一件非常嚴肅和嚴重的事情了。」

聯合國種族歧視問題特別報告員杜度.迪恩在過去的幾個月中對西方社會中不斷加劇的種族主義思潮提出了警告。不久前他甚至表示,一貫以寬容著稱的瑞士人在打擊種族主義和種族歧視方面缺乏政治戰略和司法手段,「2001年南非德班舉行的反種族主義世界大會得出結論說,種族歧視和種族主義仍然是世界上許多人遇到的問題。會議同時呼籲各國,面對全球化進程的挑戰制定國家反種族主義行動綱領。」

柏林德國人權問題學會的比得拉.弗爾馬.奧托說:「2001年德班世界反種族主義大會的閉幕文件中指出,特別是難民和移民,尤其是法律上遇到麻煩的難民和移民最有可能受到種族歧視。這種新形式的種族主義同不少國家老式的,部分因為文化根源不同引起的種族主義相輔相成。」她指出「種族歧視之所以產生,是因為一個社會中的某類人被公式化了。如果這類人中的個人受到的排斥有一定的道理,那麼整個社會會對這類人一概而論。在德國這個民主國家中,也有不少人比如在找住房的過程中,在勞動市場上,在同別人交流時以及在體育場觀看比賽時受到過歧視。」

「說到仇外情緒,人們總認為是針對外國人的。事實並非完全如此。有些人自己有德國護照,他們的父母也已經得到了德國國籍。他們已經在德國生活了幾代,但是就因為他們的一些固定特徵,比如膚色不同和名字的叫法特別仍然會被視為外國人,從而受到歧視。」

不久前歐盟的一項反種族歧視準則總算被納入了德國的國家法律。但是德國仍然沒有按照德班會議的精神制定反種族歧視的行動計劃,「我認為,德國同其他歐洲國家,比如同英國或荷蘭不同。這些國家具有多年的反對種族歧視的文化。但德國迄今並沒有明確和公開地討論過種族主義問題。」

不僅是德國,世界其他不少地區也不願正視這個問題。事實證明,並不單純是大量難民湧入富裕國家才迫使一個社會要面對自我認知將如何發展這個問題。

印度這個多元文化的社會就是一個例子。雖然它已經取消了等級制度,但是印度社會最底層民眾仍然無法擺脫種族歧視的陰影。聯合國鏟除種族歧視委員會本月初提出批評說,對印度最底層的民眾的歧視從施加酷刑,到未經法庭審判便處死,到強暴婦女不一而足。據人權觀察掌握的材料,印度迄今沒有頒布保護社會最底層民眾的法律和制定有效的行動計劃。

比得拉.弗爾馬.奧托指出:「要想有效地打擊種族主義必須改變人們頭腦中的想法。這場鬥爭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手段。在這場鬥爭中還必須將人們的思想意識,社會輿論以及宣傳活動結合在一起。另一方面還應當給予那些受種族歧視的人以權利和讓他們有各種可能,自己起來維護自己受到侵害的權利。」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