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喬治‧林德和他的"快飛"項目

2009年12月26日

文化交流是指不同的國家、民族和族群將各自的文化產品進行交換。德國與中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至今主要都是一些文化機構通過各種活動向對方介紹本國的文化生活。而德國作家、媒體人喬治‧林德走的則是另一條道路,他通過自己名為"快飛"的唱片項目以獨特的方式推進了兩國的文化交流。

https://p.dw.com/p/LCoF
德國搖滾樂隊Scorpions於2008年5月22日為四川地震災民舉行了募捐音樂會圖片來源: AP

德國音樂人用中文演唱歌曲,中國搖滾樂團用德語演繹自己的作品,這種形式還真是令人耳目一新。

喬治‧林德的項目叫做中國流行音樂對話(Poptastic Conversation China),這個名稱是他幾年前自己想出來的。他成功地說服了不少德國流行音樂界的巨星參與,其中包括老牌搖滾樂團"死褲子"(die Toten Hosen)和"我們是英雄"(Wir sind Helden)。 當然,這只是這位38歲的作家兼記者推行的眾多文化項目之一。多年來,他的唱片公司也在德國發行中國樂隊的專輯。

喬治‧林德回憶道,與北京亞文化群裡的中國音樂人取得聯繫並不是什麼難事,他當時去聽了多場音樂會,在演出結束之後就直接和那些音樂人攀談交流。喬治‧林德解釋道,真正的難處在於,怎樣把這些年輕藝術家帶到歐洲來。他說:"他們的第一反應其實是有些懷疑的。他們無法想像,在歐洲或者德國,也會有人對他們的音樂感興趣。因為他們在自己的國家都不被那些主流媒體關注。雖然有一些地下音樂雜誌可能會對這些地下樂隊或是地下藝術家進行報導,但這並不能代表大眾輿論的關注。"

不過,對於這個項目,德國的受眾也需要一定的接受過程。有人會質疑:來自中國的搖滾和朋克音樂--是不是抄襲西方作品呢?這些音樂作品能有多麼真實呢?

喬治‧林德必須首先排除這種種的成見。對於他來說,中國的搖滾樂和人們在歐洲常聽的搖滾樂是完全不同的:"中國有許多有意思的樂隊,他們不追隨任何的音樂流派,完全按照自己的風格創作,因此他們和歐洲樂隊不同,身上沒有任何的歷史包袱。正是因為北京乃至整個中國出現搖滾樂也就不過20年左右的時間,所以這些樂隊創作的空間就自由和輕鬆許多。所以他們的音樂聽起來常常比德國或英國的樂隊要新鮮許多。"

很快,疑慮就被熱情的興趣所取代。有一次,林德帶領中國樂隊在德國巡迴演出的時候,甚至有不少觀眾都站在了門口,因為座位都已經全滿了。也許遠離主旋律的中國音樂聽起來也更新鮮,因為這就是他們的心情,他們的生活。

年輕的朋克女歌手康茂就對此深有體會:"朋克它不僅告訴我說,你作為一個獨立的人,你可以做想做的、說你想說的--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除此以外,正是因為跟朋克在一起,我才有機會知道更多的事情。比如素食文化,還有不要相信權威,你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些都是我的父母和老師不會告訴我的。我覺得一開始可能很多東西會讓一個年輕人不舒服,會讓他懷疑人生的意義。但是你知道朋克了之後,至少會有一種勇氣去反抗。"

"快飛"這個項目就是要在這一方面幫助音樂人,那些在中國的審查制度下無法出版的音樂作品,也能在德國得以發行。比如這首介紹中國人消費的歌曲就是其中之一。

對於林德來說,推行"快飛"這個唱片發行項目是他長久的心願。其實他從中是賺不到什麼錢的。他看重的是別的東西:"我們的項目首要目標就是最大限度地展示範圍廣泛的文化產品。我們也常常需要歌詞的翻譯文本,因為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聽得懂中文。因此,我們的項目都是源自熱情,並且都是以不收取報酬的方式做起來,最後得以實現的。"

該項目未來也將繼續努力,爭取讓更多中國藝術創作者有機會到德國來展示自己的作品。喬治‧林德希望以此讓中國人瞭解到一個不一樣的德國,也希望能改變德國人心目中固有的中國形象,--只不過他所推行的文化交流產品比較"勁爆"。

作者:Chi-Viet Ginag/雨涵

責編: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