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團結反抗性歧視

2013年2月2日

一名政客對女記者輕佻的言語,在德國社會引起軒然大波,1月24 日,兩名社交網路用戶針對此事在推特上發起討論有關日常生活中性別歧視問題的活動。推文上網僅短短幾小時就引起了巨大反響。

https://p.dw.com/p/17VEC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事件的起因是德國自民黨議會黨團主席,也是該黨下屆聯邦議院大選首席候選人,現年67歲的布呂德勒(Rainer Brüderle),一年前在一次參觀活動後,對一名28歲的採訪女記者語言輕佻有失身份的表現,在德國引爆有關"性別歧視"的討論。這種日常生活中幾乎已司空見慣的或輕或重的性騷擾事件,並不特別受到注意,女性一般也只好一笑置之。但這不是辦法,她們其實可以進行自衛、反抗。

Rainer Brüderle und Laura Himmelreich
布呂德勒(Rainer Brüderle) 和女記者勞拉‧赫梅爾萊希 (Laura Himmelreich)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郁悶-羞恥

於是安娜.維澤莉克(Anne Wizorek)和妮可.馮霍爾斯特(Nicole von Horst)在推特上展開了名為"吶喊(#aufschrei)"的行動,呼籲女性網友用140個字發表看法,描述自己不愉快的遭遇。反響之熱烈超過兩位女士的預期,妮可說:"真是太意外了,我們簡直來不及看完所有推文,更來不及回應"。兩人寫推文寫得很疲倦,但是妮可開心地說:"鼓勵女性朋友打起精神, 再接再厲!"

四天之內,回應這一網路行動的推文就達到五萬七千五百條,其中反映出了令人憂心的社會現象。

理解與敵視

女網友們陳述的經驗包括色迷迷的目光,比如體育老師目不轉睛地盯著女學生的胸部;搭乘電車、走在路上、在迪斯可舞廳或工作場合遭到性騷擾,甚至受到自己家人的性侵等等不一而足。當然,這些故事的真實性很難一一核實,而有些措詞低級下流,成心搗亂的推文,同樣也無法防止。

回應"吶喊"行動的不僅是推特網友,媒體也很快注意到這個網上行動。 隨著媒體報導,這一論題被炒得火紅,推友們的網上鏈接蜂擁而至,無數男女部落格就此話題議論紛紛。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男士為自己的同性感到羞恥,對"吶喊"行動表示理解和支持。

意外的成果

人們很快發現,"吶喊"行動的主題早就不再是關於一名政客的"失言", 更重要的是,為數眾多的女性現在敢於說出自身隱諱的經歷。

Symbolbild Gewalt gegen Frauen Vergewaltigung
反抗性騷擾圖片來源: Fotolia/detailblick

而有人刻意想醜化和嘲笑這個論題的現象,也反映出"性歧視"話題存在於社會中的巨大爭議性。許多部落格文章討論如何界定"性騷擾"的界線。妮可表示,有些人故作幽默,舉出女人騷擾男人的例子,試圖淡化問題。

當有些婦女獲知其他同病相憐的女性也挺身而出分享經驗,發現自己並非孤立無援而感到高興和鬆了口氣。

微不足道的140個字

性歧視問題已成為近日公共媒體、部落格世界和社交網路的熱議話題。這顯示出,德國社會長期以來對此問題的迴避已到了臨界點。 或許"吶喊"行動能促使婦女不再逆來順受,勇敢正視發生於日常生活的性騷擾問題,並進行反擊。

妮可將繼續關注這個問題,在現有的諸多婦女及女性主義部落格論壇外,她又建立了一個個人網頁開供女性網友暢所欲言,因為這一重要論題,不是短短140個字所能簡單道盡的。妮可希望"性歧視"話題能受到德語語境內人們持久的重視,不僅收集性侵案例,更要取得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提供對抗性騷擾的方法。當然,婦女分享對抗性騷擾的成功經驗也至關重要。

作者:Silke Wünsch 編譯:楊家華

責編: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