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又見「七一」遊行:北京正確認識香港迫在眉睫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2004年7月2日

昨天是香港回歸中國七周年的紀念日,香港特區政府公佈回歸以來第七份授勳名單,共有三百七十六人獲授勳及嘉獎,為歷年之最;解放軍駐港部隊也開放了四個軍營,供香港市民市民參觀。然而,這一切喜慶氣氛似乎都敵不過無法與幾十萬市民上街示威遊行的規模和影響力。從去年開始,這已是香港市民第二次上街舉行大規模示威遊行。

https://p.dw.com/p/5G5u
昨日的香港大遊行圖片來源: AP

昨天下午,香港的氣溫高達攝氏三十五度,為香港歷史上氣溫最高的一個七月一日。但下午三點,銅鑼灣維多利亞廣場便已聚滿了參加遊行的人群。遊行開始後,遊行群眾從銅鑼灣,路徑灣仔、金鐘一路步行到中環政府總部,整條大街遊行隊伍行走了三個多小時。據遊行組織單位 - 香港民主人權陣線估計,昨天參加參加遊行的人數達到五十三萬,超過去年七一大遊行。但幾名曾參加去年七一遊行的香港市民告訴記者,從昨天現場氣氛來看,這一數字明顯被擴大了。香港警方估計遊行人士為二十萬;而香港《明報》委託的衛星專家則推斷,遊行人數在二十六萬四千人左右。

遊行轉為與中央政府對抗

不過,多名參加去年和今年遊行的市民告訴記者,昨天的遊行,氣氛明顯比去年要平和,原因是去年港府強制推行二十三條,以及經濟陷入低谷導致香港市民滿腔怨憤。但是,昨天遊行傳達出一個的另一個明顯訊息是:與去年遊行將矛頭指向特區政府施政無效不同,昨天的遊行似乎顯示出香港市民與北京中央政府的某種對抗情緒,這是北京中央政府所必須嚴肅正視的一個事實。

據《明報》記者昨天抽樣採訪了825遊行人士,發現有百分之七十五的人表示,昨天走上街頭,是因為不滿中央政府否決香港市民零七、零八年的直選訴求。香港的國際分析家們認為,去年七一遊行時,香港市民普遍對特區政府施政不滿,而對北京中央政府卻仍有很高的評價;但一年來,隨著中央政府高調介入,直至最後將特區政府架空,從而形成直接與香港市民對峙的局面,香港市民對中央政府的信心開始大幅下降,甚至降到回歸以來的最低點。最近幾周,隨著和解之風的颳起,這一對立局面有所緩和,但中央政府今後如何理順與香港市民的關係,成為對北京的一個嚴峻挑戰。

北京一年來對港政策三大失誤

分析家們認為,京港之間的衝突,其實緣於京港兩地完全不同的政治文化之間的衝突,過去七年所謂「井水不犯河水」的說法,其實是對「一國兩制」的艱難性嚴重估計不足;因此,如何正確面對這些必然衝突,並走出一條融合的良性之路,成為對雙方的共同挑戰。

從過去一年來看,北京的對港政策至少在三個方面犯了致命錯誤:

第一、去年七一遊行之後,北京以「經濟決定論」主導對港政策,以為香港是一個經濟城市,只要挺港措施扎實,香港的政治矛盾便自然消彌,顯示了習慣於威權統治的北京領導人對於如何與一個自由、多元社會打交道尚缺乏經驗。

第二、忽視了香港社會的主要矛盾乃特區政府施政無效,而香港市民的直選訴求只不過是這一情況下、經民主派渲染之後的無奈之舉;因此,當北京一方面繼續其錯誤的挺董策略,另一方面卻與市民的直選訴求短兵相接的時候,實際上是進入了一個拋棄主要矛盾,令雙方都陷入日益情緒化的怪圈之中。

第三、當香港市民直選訴求上升時,北京官方口徑將之定位成「港獨」,以台灣問題上的教訓來看待香港市民的民主訴求,直接傷了大部分香港市民的心。

如何認識港人的愛國心和京港互動走向

也有分析家認為,作為過去一百五十年英國殖民地的居民,香港市民的愛國心既真誠又脆弱,實在需要各方的細心呵護。無論是「六四」還是華北水災,甚至是去年中國航天五號飛船上天,香港市民都顯示出了極大的愛國熱情。但由於歷史的原因,香港的絕大部分居民都有對共產黨統治的恐懼感,加上多年生活在一個雖然沒有民主,但卻有著極大自由的多元社會裡,因此香港大部分市民的內心都渴望做一個中國人,但卻不希望做一個不自由的中國人;大部分香港人內心都希望經濟上能與大陸融合,但卻懼怕來自大陸的威權思維影響到香港的自由。

以這樣的眼光來看,香港其實完全不存在所謂「港獨」的土壤和基礎,京港之間的所有衝突,均緣於中國大陸還不是一個自由、民主的社會;如果今天接管香港的祖國大陸,已經是一個自由、民主社會,那麼香港人的內心衝突將會減少許多,京港之間的互動也會順暢很多。

既然這樣,無論在經濟還是在社會乃至政治多元化方面均飛速發展的中國大陸,應該正視京港之間的這一差異,以及香港人心中的矛盾,並且應該有自信和信心通過大陸的迅速發展,來縮短京港之間在政治思維方面的差異。問題是,無論是香港的左派,還是北京的部分官員(如一再發表對港強硬言論的外經貿部副部長安民),似乎都無法擺脫傳統的左傾思維,強調以靜態的「一國」(實際上是仍囿於傳統左傾思維的大陸政治文化)來統帥「兩制」,而忽視了無論是大陸的政治文化,還是香港的國家主權意識,其實都處於一個緩慢而微妙的演變過程之中。

從目前來看,應該認識到港人的國家主權意識正在逐漸完善之中,但同時也要容忍港人的國家認同意識應該有別於大陸百姓的意識;同時更重要的是,認識到香港作為中國接駁國際先進文明的橋樑,其對於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作用不開忽視,因此京港互動應該是北京在自由、民主的認知上更多地向著香港方向靠攏,而不是相反。

過去二十年,京港之間在生活形態上實際上已經完成了這一靠攏,那麼就沒有理由在自由和民主的認知上走相反的道路。

(德國之聲駐香港記者 邱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