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印度總理莫迪訪美 兩國關係有望更上層樓

2023年6月20日

隨著中國在印太影響力漸增,美國與印度越走越近;20日,印度總理莫迪出訪美國,他此行具有哪些重大意義?

https://p.dw.com/p/4Sndh
圖為去年11月,美國總統拜登與印度總理莫迪在印尼峇裡島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上談話。
圖為去年11月,美國總統拜登與印度總理莫迪在印尼峇裡島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上談話。圖片來源: Sean Kilpatrick/The Canadian Press via AP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美國尋求抗衡中國影響力之際,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週二(6月20日)出發前往美國,展開為期3天的國事訪問。法新社指出,印度方面認為此行深具歷史意義,將能擴大、鞏固與美國的關係。

莫迪曾多次赴美,上一次正式出訪是2021年9月;不過,這是他首度以外交上最高規格的國事訪問方式出訪美國。

「這不是常規的出訪,這是印度和美國之間根本上的轉捩點。」新德里的亞洲社會政策研究所(Asia Society Policy Institute)學者莫漢(C. Raja Mohan)告訴路透社:「這不是抑制中國或反中的問題,而是關乎在亞洲建立新的權力平衡。亞洲是多極的,沒有單一勢力主宰。」

根據印度總理辦公室,莫迪21日將首先到紐約的聯合國總部參加「國際瑜珈日」活動,接著去華府會晤拜登,並接受國宴款待。此外,他還會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說。亞洲國際新聞(ANI)報導,莫迪也將與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會面。

美印需互助以應對中國?

據印度總理辦公室公佈的行前發言稿,莫迪說印度和美國在國防工業、太空、量子、人工智慧、生物科技等領域持續深化合作,並且共同致力於推動「自由、開放、包容的印太區域願景」;他此行與拜登會面,也有助於促進二十國集團(G20)、四方安全對話(QUAD)和印太經濟框架(IPEF)等多邊體系運作。

本月初,美國防長奧斯汀(Lloyd Austin)造訪新德里時,宣佈與印度一同建立了「充滿野心、嶄新的國防工業合作藍圖」。法新社指出,這可能跟一項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計劃有關。雙方就此已討論多時,而美國可能在莫迪到訪時正式宣佈批准此計劃:讓奇異公司(General Electric)在印度生產噴射引擎,供印度國產的戰鬥機使用。

中印關係近期持續惡化,雙方互相拒發簽證給記者,目前印度境內可能已無任何中國官媒記者。圖為2017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印度總理莫迪在廈門參加金磚五國峰會。
中印關係近期持續惡化,雙方互相拒發簽證給記者,目前印度境內可能已無任何中國官媒記者。圖為2017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印度總理莫迪在廈門參加金磚五國峰會。圖片來源: Kenzaburo Fukuhara/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亞洲集團(The Asia Group)的分析師馬利克(Ashok Malik)向法新社表示,「實用主義和政府層面的深度聯盟」定調了美印關係,且具有非常強大的經濟和商業紐帶。他還說,隨著中國逐漸在區域內顯露出「超常自信」,印度身為崛起的大國,非常重要。

美聯社引述金德爾全球大學(O.P. Jindal Global University)外交學者米斯拉(Jitendra Nath Misra)觀點稱,因為中國正逐漸追上美國,且中國的經濟規模比印度大上許多,因此美印在面對中國時相互需要,無法單打獨鬥。

路透社指出,冷戰時期印度與美國對彼此都不信任,但在近幾任美國總統任內,跟印度加強關係有了跨黨派的支持,兩國過去20多年來也越走越近。以此為基礎,拜登進一步深化跟印度的合作,視之為對抗中國影響力、強化印太區域安全的重要夥伴。而隨著印度與中國關係惡化,印度也逐漸朝西方靠攏。

印中邊境衝突多年未解,今年初又因主權爭議區域的地名命名問題,再度爆發外交口角。此外,雙方政府近期皆以拒發簽證的方式,迫使對方國家的記者離境,此事也加大了兩國矛盾。莫迪這次出訪美國前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時說,除非邊境能實現和平穩定,否則印中關係難有進展。

美印之間的「尷尬現實」

中國官媒《環球時報》20日的報導內,對於莫迪此行是否代表美印關係強化,抱持懷疑態度。該報訪問復旦大學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民旺,稱印度本質上是「騎牆派」。林民旺認為,美方稱莫迪訪美是「轉折時刻」,只是「一廂情願」的說法,這種期待「註定會落空」,「因為印度只想要好處,不會承擔美國盟友的義務」。

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外交學院學者努爾丁(Irfan Nooruddin)告訴DW,印度感受到中國的威脅,而美國又把中國視為21世紀最大的安全挑戰,這促使印美逐漸靠近。然而,在這種背景下,還是存在著一種「尷尬的現實」,那就是印度的民主體制並不像過去那麼健全,在宗教、新聞、公民社會方面的人權紀錄都引發質疑。

「拜登把民主對抗非民主當作外交政策的組織原則,從這個觀點來看,如果印度是個蓬勃發展的民主國家,那可方便多了,」努爾丁說。但也有專家說,跟中國相比,印度至少還是個民主政體。華府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學者馬丹(Tanvi Madan)告訴DW,美國接受了印度選民選出來的領袖、認知到自身對印度內政影響有限;儘管如此,「印度的民主狀況確實是美國會考慮的問題」。

馬丹進一步表示:「如果中國不希望看到美印關係密切,那也許之前對印度的態度就應該不要那麼強硬。」馬丹說,任何瞭解印度的人都知道該國珍視其獨立性,未必樂於結盟,「但當它面臨更大的挑戰,就會克服這種猶豫不決」。

印度對俄羅斯石油的胃口越來越大

印俄關係是隱憂

印度擁有巨大的市場,且很有潛力成為中國供應鏈的替代,但印度與俄羅斯的關係仍讓美國有疑慮。印度政府並沒有明確譴責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且持續向俄國購買低價的石油。

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學者坎普(Donald Camp)告訴法新社,雖然美國會催促印度對俄國採取進一步措施,但似乎並未對美印關係進展帶來巨大的阻礙。

美聯社分析,印俄之間在國防、核能等領域有合作,這樣的關係持續了數十年;不過,白宮從莫迪近期的公開言論觀察到一些跡象,顯示印度隱約在遠離俄國,這代表印度希望其軍事設備來源能夠更多元化,且印度政府也意識到中俄友好對印度可能有影響。

CSIS的美印政策研究學者羅索(Richard Rossow)告訴美聯社,白宮雖然不希望印度繼續向俄國買石油,一方面也不願就此切斷跟印度的關係,因此會透過細微、適當的方式「輕輕推」印度,不會讓此事變成決定性因素。

(綜合報導,DW駐華盛頓記者Janelle Dumalaon對此文亦有貢獻)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