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Indische Eliten kehren heim

Ranty Islam2008年4月23日

近年來,印度經濟發展的強勁勢頭對在國外留學「鍍金」的印度人來說,無疑有巨大的吸引力。越來越多的印度精英願意在學成之後回到自己的祖國,其中不乏IT專家,銀行家和高級管理人員。這種趨勢,對印度的發展無疑是錦上添花,但那些培養這些精英人才的歐美國家呢?以下是德國之聲記者Ranty Islam的相關報導:

https://p.dw.com/p/DnNn
高樓鱗次櫛比的孟買:經濟繁榮吸引「海龜」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 dpa

阿斯姆(Asim Mahmood)在獲得了印度技術學院(IIT)的物理學學士學位後,隨即就開始了自己的留洋"鍍金"歷程。好幾所英國的頂尖高校都以提供獎學金的條件向他伸出了橄欖枝。最後,阿斯姆還是選擇了在牛津大學攻讀自己的博士學位。而在四年後,這位天體物理學博士卻又回到了印度。就在回國後不久,現年已32歲的阿斯姆又做出了換專業的決定。現在,他已成為了印度金融中心孟買的一家大型美國投行的職員。

"人才回歸"取代"人才外流"

漸漸的,阿斯姆的經歷成為許多印度人的一個典型代表。從前,對許多從印度的"精英搖籃"如IIT畢業的學生來說,到西方國家留學就意味著更好的生活--學成後回國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但近幾年,隨著印度經濟的蓬勃發展,這種想法不斷遭到質疑。數千名印度銀行家,高級管理人員以及IT專家,特別是那些留學歐美的印度精英們,正接連不斷地回印度。於是,長期以來的"人才外流"被"人才回歸"所取代。

Bänker in New York bei der Arbeit
從華爾街抽身而退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經濟繁榮吸引留洋精英

"外流"轉"回歸"的原因多種多樣。印度金融業或IT業的專業人士,其年薪也逐漸與在美國矽谷或倫敦的同行年薪的一半持平。"在過去的五年中,這些行業的薪金幾乎翻了一番",易唯思市場調研公司(Evalueserve)印度分部負責人阿希什•古普塔(Ashish Gupta)這樣說到,而印度的生活成本則低得多,因此,"在孟買,新德里和班加羅爾的生活品質,即便說不比美國和英國好,也絕不會差。"

上周,易唯思在677名IIT畢業生中做了份問卷調查,其數據結果也表明了當前的這種"回歸"趨勢:自2002年,僅有16%的畢業生出國留學。而在1964年至2001年間,平均每年有35%的學生都會選擇留洋這條路。據估計,僅是班加羅爾的高新技術區,就吸引了四萬多名"海龜"人士。據易唯思分析,"這與經濟增長直接掛鉤",在過去幾年中,印度的經濟一直都保持了8%到9%的高增長率,並且,這種趨勢在近期並未出現疲軟跡象。

不捨家人與朋友

阿斯姆自己也證實了市場調研專家的分析。他說:"印度同樣也能給我提供許多工作機會。" 但同時,他也表示,雖然經濟因素對"海龜派"來說很重要,但他們的回歸,還出於其他的動機與考慮,"我之所以回到印度,也是出於個人原因",因為可以與家人和朋友近距離接觸。

出於類似的考慮,瓦爾丹(Vardaan Vashisht)也在考慮自己的印度回歸行。這位34歲的印度人在美國已生活了10年,並在紐約開辦了自己的網路公司。儘管他不願放棄美國這一投資區位,但也表示,"我想把公司遷回印度,想在那度過我的大半生。"

在西方狀況變糟

為了吸引那些留洋"鍍金"的印度人回歸家園,印度政府在新千年伊始就提出了"閃亮印度"的響亮口號。當然,這股"海龜潮"的出現,不僅僅是因為這一口號的提出。另一原因還在於,他們在美國的狀況日漸變得糟糕。瓦爾丹評價說:"從經濟上來看,在美國生活的狀況並不太好。"

此外,嚴格的移民規則也讓那些印度精英們感到無所適從。"美國的簽證政策很惡心",曾在美國學習工作了五年的高拉弗(Gaurav Chawla)告訴記者,"有太多的條件限制,例如,我要申請移民簽證的話,就必須在同一家公司呆夠三年",而這在日新月異的IT行業,無疑會限制職場的升遷。 這位28歲的工程師,現在已是孟買一家投行的銀行家。他接著說道,"我認識一些人,由於擔心他們的簽證,晚上幾乎都睡不著覺。"

用新視角看老問題

這些"海龜派"都屬於印度這個經濟上,社會上,政治上都正在崛起的發展中國家的精英。在外留學的機會賦予了他們從外面觀察自己國家的可能性,因而,他們可以從一個新的視角來研究分析印度存在的問題,當然,首先就是數百萬印度人都還遭受的貧困。前華爾街的銀行家為家鄉的社會福利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從前矽谷的軟體設計師也開始著手,為印度各級行政機構增添現代化的IT基礎設施。

Kind als Lemo-Verkäufer in Indien
小鬼當家折射生活的貧苦圖片來源: AP

精英遷出,"西方遭殃"

印度精英的回歸還有其他影響:它無疑會給正在崛起的印度注入新的活力,但對歐美來說,也會造成不小的損失。易唯思的阿希什警告說,"歐洲的問題在於太低的出生率,而美國的缺陷則是在教育,技術專業的美國本土畢業生的人數未增反減",這二者都會導致相同的後果,即"專業人才瓶頸日漸突現,而印度人的遷出更是加重了這一狀況"。漸漸的,人們甚至還能聽到這樣的提示,即歐美人到印度去,因為在那裡,他們或許能找到更好的就業機會。

"機會"才是真正的關鍵詞。讓留洋的印度人回國的,不僅僅是經濟或社會上的因素,"而是機會,掌握自己生活的機會,規劃自己人生的機會",投行銀行家Chawla認為,儘管在美國,許多印度人都取得了不小的經濟成就,但他們還是難以適應那裡的生活,"美國是一個自由的國度,機會無限?並非如此",與之相比,即使印度的狀況要糟糕一些,"但機會反而更多"。對此,許多海外印度人的看法都相似。也正因如此,印度的"海龜潮"才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