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保衛經濟安全 歐盟有哪些工具?

2023年6月19日

歐盟將於本周推出一份「經濟安全」戰略文件,定義歐盟面對的商業和安全風險、可應對這些風險的政策措施選項。經濟上對中國聯繫密切的歐盟,「去風險」的過程中有哪些應對工具?

https://p.dw.com/p/4Skzc
歐盟已制定了去風險的戰略
歐盟已制定了去風險的戰略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 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本周二,歐盟委員會將公佈一份"經濟安全"戰略。路透社的報導指出,歐委會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審查對外投資、出口管制等,旨在防止中國等國家染指歐盟的寶貴技術,並阻止相關技術被競爭對手用於軍事用途。歐委會將向歐盟議員以及各成員國介紹該"經濟安全"戰略,下周歐盟還將在布魯塞爾召開會議討論對華關係。

據德國《商報》報導,這份戰略的基本要素包括,更加嚴格的投資監管和出口限制、對涉及到安全的研究和開發引入審核機制、打造更具韌性的供應鏈。彭博社具體總結指出,目前歐盟有5類工具,可以用來抑制中國的地緣政治崛起,分別是反經濟脅迫措施、監督和管控歐盟對境外投資、嚴格審查外國在歐盟投資、港口戰略和推動貿易協議。

反制經濟脅迫

本月初德國之聲曾報導,歐盟議會代表以及各成員國的政府代表就一項新的反經濟脅迫工具達成共識。今後如果第三國以不正當經濟制裁手段試圖干預歐盟或其成員國的政治決策,歐盟將可以通過對該國實施懲罰性關稅等手段予以反制。其他的應對手段還包括,限制該國在歐盟的直接投資以及在歐盟公共項目中進行投標。此外,歐盟還表示,對服務業的相關交易進行限制也將成為可能的制裁手段。

過去幾年來,歐盟及其成員國曾多次成為歐盟外國家經濟脅迫的對象。例如,中國就曾對立陶宛實施貿易限制。而歐盟認為,這類限制措施並不符合世界貿易組織的相關規定,而且還對歐盟內部市場的出口產生了連帶影響。

面對中國投資,歐洲該如何應對?

負責經濟事務的歐盟委員會副主席瓦爾季斯‧東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表示,制裁只應作為迫不得已時的最後手段,只是一種威懾手段,採取制裁手段前,要先同相關的非歐盟國家開展對話。對話不成功時,還應考慮調解、仲裁或司法審理等可能性。

投資和出口

同時,歐盟委員會正在醞釀限制歐洲企業對中國等戰略對手在半導體等敏感領域的投資。今年5月底,歐盟和美國政府高層組成的"貿易和科技委員會"(TTC)在瑞典舉行會議,議題包括出口管制和投資監督。在這一方面,美國對中國的立場叫歐盟更為鮮明強硬。

下個月,一項新的針對外國補貼的條例開始生效,將賦予歐盟委員會權力,以阻止獲得他國補貼的外資爭對手在歐盟市場不公平獲益。彭博社報導稱,該工具對所有參與歐盟大型公開招標或併購交易的企業規定了報告義務。

漢堡港「福地」引中資 是福是禍?

關鍵基礎設施

歐洲議會還將考慮對有意投資歐洲關鍵基礎設施的外國公司做出新的限制。中國公司已經在至少10個歐盟成員國的港口擁有股份。去年以來,有關中遠海運入股漢堡港一個貨櫃码頭的計劃在德國引發巨大爭議,也導致審批程序一波三折。最終項目獲批,但中遠不得不降低了股權佔比。批評者聚焦的一個"導致錯誤決策"的因素是,漢堡港方面未將該碼頭列為"關鍵基礎設施"。

貿易協定和全球門戶

為了降低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性,歐盟正在與智利和澳洲谈判签订貿易協議,這將有助於歐盟獲電動汽車電池的關鍵材--鋰。歐盟委員會還在與南方共同市場貿易集團談判一項協議,該集團包括 阿根廷、巴西、烏拉圭和巴拉圭等拉丁美洲資源豐富的國家。

此外,歐盟推出了其"全球門戶"倡議,旨在回應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提高自身在拉丁美洲、中亞和非洲的經濟影響力。該倡議計劃遠景投資3000億歐元,主要用於基礎設施投資。

德中政府磋商在即 如何重新定位對華關係

肖爾茨反對將所有對中國的出口置於監管之下

德國總理肖爾茨周一表示,德國政府不應該將所有對中國的出口都置於監管之下。「我們現在已經頒布了一系列法律,可以保證我們經濟的安全」,他在柏林參加德國工業聯合會(BDI)的一次會議時表示。

「我們不應該讓國家機構對整個出口進程進行調查,這是顯而易見的」,他補充道。「當然,我們必須進一步審視防禦軍備問題……還有監視技術等,我們必須非常謹慎小心」,肖爾茨表示。

(彭博社、商報、路透社)

© 2023 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