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以色列建國65周年

2013年5月14日

"只要你們願意,這就不是一個童話"。這句話1902年出自維也納記者、猶太復國主義創始人赫爾茨(Theodor Herzl )的手筆。 過了不到50年,赫爾茨的期望便得到了實現:以色列國家誕生了。

https://p.dw.com/p/18X1N
J
以色列第一任總理大衛‧本‧古裡安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1948年5月14日這一天震撼了整個中東地區。這一天,在特拉維夫一家博物館裡,以色列國正式宣佈誕生。幾張有些含糊不清的黑白照片,幾卷品質低劣的電影膠片以及一個聲音並不清晰的錄音帶,成了這一歷史事件的見證。畫面上,可以看到當年巴勒斯坦猶太人自治行政區領導人大衛‧本‧古裡安( David Ben Gurion),畫面上方還有一幅猶太復國主義創始人赫爾茨的畫像。本‧古裡安左手正拿著獨立宣言的文稿。

Der Begründer des politischen Zionismus ("Der Judenstaat", 1896), Dr. Theodor Herzl (undatiert). Herzl war während der Dreyfusaffäre, die sein jüdisches Selbsbewußtsein nachhaltig prägte, Korrespondent in Paris. 1897 berief er den 1. Zionistischen Weltkongreß in Basel (Schweiz) ein und wurde zum ersten Präsidenten der Zionistischen Weltorganisation gewählt. In dem 1902 erschienenen Roman "Altneuland" beschrieb er den von ihm geforderten selbständigen jüdischen Nationalstaat. Herzl wurde am 2. Mai 1860 in Budapest geboren und verstarb am 3. Juli 1904 in Edlach an der Rax bei Gloggnitz.
猶太復國主義鼻祖赫爾茨圖片來源: dpa

本‧古裡安宣佈,"在以色列的土地上誕生了猶太民族,在這裡,它的精神、宗教以及政治得到成長。"他說,即便受到武力驅逐,即便在流亡異鄉,猶太民族一直對其家鄉保持忠誠。他們返回家園的希望從未出現過動搖。本‧古裡安莊嚴宣佈:"猶太國家在以色列的土地上誕生了。這便是以色列國。"這名以色列首位總理事後在日記中寫道,"會議以高唱國歌而結束。外面,特拉維夫的街道上,人民歡快起舞。"

獨立戰爭

人們沉浸在建國歡樂的同時,戰爭的烏雲也已襲來。阿拉伯國家拒絕了聯合國1947年做出的決議,該決議將英管區分成猶太人區和阿拉伯人區,而且猶太人的那部分超過一半。當時猶太人口已接近50萬,他們必須同44萬巴勒斯坦人須共享一切資源。以色列歷史學家帕珀(Ilan Pappe)寫道,這樣的方案只可能釀成悲劇。

1948/49年進行的獨立戰爭後, 以色列事實上也佔領了大片原本分給巴勒斯坦的那片土地。為了在人口上造成對猶太人有利的局面,本‧古裡安決定趕走100萬巴勒斯坦人。結果是,75萬巴勒斯坦人遭到驅趕,走上流亡的道路。75萬是當時那裡巴勒斯坦人口的80%。他們逃到阿拉伯鄰國,逃到以色列還沒有佔領的地方如約旦河西岸和加薩。那時,530個巴勒斯坦村落受到徹底毀滅,11座城市被嚴重破壞。

6日戰爭和它的後果

過了不到20年,1967年爆發6日戰爭,以色列大獲全勝,將其統治擴展到佔領區。1967年6月5日至10日,以色列軍隊戰勝埃及、約旦和敘利亞後,佔領了約旦河西岸、加薩地帶和戈蘭高地。這場突然的軍事勝利,而且又是那樣懸殊,在以色列民間激起了民族自豪感以及對宗教的狂熱。尤其是在佔領東耶路撒冷、包括以色列重要的聖物哭牆之後,許多人對救世的崇拜一發而不可收。此後不久,猶太人便開始在佔領地修建了首批定居點。這一行為不僅受到當時工黨領導的政府的默許,更得到了支持。一些定居點被看作是防衛村,它們的作用是,阻止生活在約旦河西岸和加薩地帶的巴勒斯坦人建立自治結構。

Friedensnobelpreisträger Galerie
1994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阿拉法特、佩雷斯、拉賓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此後多年間的所有嘗試,其中包括1979年同埃及簽署的和平協定、1993年開啟的和平進程以及2005年以色列撤出加薩地帶,都未能阻止以色列定居點政策的推進。即便是在定居點最有影響力的反對者前總理拉賓於1994年遭暗殺身亡後,以色列也沒有放棄定居點。

今天,在約旦河西岸和東耶路撒冷市,生活著大約50萬猶太移民。他們當中許多人來自東歐以及中亞,蘇聯解體後,這些人移民到以色列。以色列收容了大約100萬俄羅斯猶太人。1991年在一此特別行動中,有1萬4000名猶太人從衣索比亞前往以色列。

同德國的關係

以色列同聯邦德國自1965年以來都建有外交關係。1952年簽署的《盧森堡協定》讓德國承擔起支付近30億馬克的責任,作為對納粹德國當年剝奪歐洲猶太人權利以及謀殺猶太人罪行的賠償。艾德諾總理曾說,"我們必須盡可能地賠償當年納粹政府對猶太人施加的暴行。"

Jerusalem Israel Palästina
東耶路撒冷的哭牆圖片來源: Fotolia

1960年3月14日,艾德諾總理在紐約著名的瓦爾多夫‧阿斯托利亞(Waldorf Astoria)飯店會晤以色列總理本‧古裡安,之後古裡安對媒體說,"我非常高興能夠同艾德諾總理會面。我曾對以色列議會說過,今年的德國已不是昨天的德國。同艾德諾會晤後我堅信,我的這一判斷是正確的。"

德以兩國領導人友好會晤的畫面傳遍了世界。一年後,1961年5月兩位領導人再次會晤,地點是本‧古裡安位於內蓋夫沙漠(Negev )基布茲斯德博克(Kibbutz Sde Boker)的儉樸住宅。

以色列的安全是德國的重要國家利益

目前,柏林同耶路撒冷的關係密切而充滿信任。德國是以色列最忠實的盟友之一,不僅在政治和外交上支持以色列,德國也向那裡出售武器。

USA Deutschland Israel Geschichte Treffen David Ben-Gurion und Konrad Adenauer
艾德諾總理會晤以色列總理本‧古裡安(1960)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約翰內斯‧勞作為首位德國總統應邀於2000年在以色列議會發表演講。勞說,"你們邀請我的決定,讓我充滿感激。"約翰內斯‧勞總統個人多年來同以色列保持著密切的聯繫。"我將之看作是不忘歷史的意願,是戰勝恐怖歷史的勇氣。"2008年3月,梅克爾總理也在以色列議會發表了廣受關注的演說。她說,像之前的德國各位總理一樣,她也深感德國對以色列承擔的特殊歷史責任。接下來,梅克爾補充說,"德國的這一歷史責任是國家重大利益的一個組成部分。換言之,以色列的安全對我作為德國總理而言,永遠不可拿來討價還價。"

作者:Bettina Marx  編譯:李魚

責編: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