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二氧化碳是福也是禍

2011年6月23日

氣候「殺手」二氧化碳本身並不是壞東西。沒有它,地球上也就沒有生命。但是,如果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太多,就有害於生命。所以,二氧化碳有害,在於他的排放量過多。

https://p.dw.com/p/11iBi
+++CC/michaelroper+++ am 3.1.2004 aufgenommen im mai 2011 geladen Lizenz: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2.0/deed.de
人類呼出的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相反,人類吸入植物吐出的氧氣圖片來源: CC/michaelroper

二氧化碳是空氣的自然組成部分。它產生的溫室效應覆蓋在地球上,防止地表溫度散發而導致地球變冷。地球上如果沒有由此形成的生物圈,也就不可能有生命。動物需要氧氣進行呼吸,並釋放二氧化碳。而植物則需要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同時釋放氧氣。如果一切比例適當,整個系統便會運行正常。

Umwelt, Luftverschmutzung, Heckbereich eines Autos, Abgase, im Januar 2008, Deutschland +++KfW / Thomas Klewar+++ Lizenz: http://bildarchiv.kfw.de/kata/Katalog/
化石燃料使循環受到破壞圖片來源: KfW / Thomas Klewar

人類打破了自然的平衡

然而,自然和諧的循環被破壞了。德國波茨坦氣候變化研究所(PIK)的弗里德里希-威廉•格爾斯滕加爾貝(Friedrich-Wilhelm Gerstengarbe)說:「自從工業化以來,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幅度增加了。」氣溫也明顯上升。原因不僅僅在於燃燒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對自然區域,尤其是森林面積的破壞,也打破了自然循環的平衡。因為森林等自然區域在其數千年的歷史中,儲存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對它們的毀滅造成了短時間內數十億噸溫室氣體的釋放。

自然循環變成了惡性循環

其後果是嚴重的:自然的溫室效應被人為加強,造成全球變暖。被毀壞的自然區域既不能繼續為動植物提供家園,也不能儲存二氧化碳。環保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森林和氣候專家顧恩諾拉•卡勒特(Guenola Kahlert)對此甚為擔憂:「對氣候變化而言,砍伐森林猶如一顆定時炸彈。」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15%來自對森林的破壞。相比之下,交通工具排放的比例就要小得多。

卡勒特負責印度尼西亞一個保護泥碳林的項目。她說:「每年有20億噸二氧化碳的排放來源於對這一地區的破壞。」這相當於全球使用化石能源造成排放的8%

「農業戰線」為氣候變化推波助瀾

This photo is from an investigative report from Rainforest Action Network that presents evidence that Cargill is operating two undisclosed palm oil plantations in West Kalimantan, Indonesia. The destruction of primary rainforest by Duta Palma. West Kalimantan, Borneo. Cargill was a key purchaser of palm oil from this notorious rainforest destroyer up until 2008. Photo: David Gilbert/RAN (Rainforest Action Network) am 22.3.2011 aufgenommen im Mai 2011 geladen Lizenz: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2.0/deed.de ++++CC/RAN/ David Gilbert+++
空空如也的平地,過去這裡是一片森林圖片來源: CC/RAN/David Gilbert

所謂破壞,主要是利用砍伐和放乾泥碳林,為生產芭蕉油、大米和玉米開闢耕地。顧恩諾拉•卡勒特批評道:「人類有需求,便把林地佔為己用。這是以氣候為代價作出的政治決策。」要明白這種行為的後果,必須考慮到整個效應的盡頭。但是,顯然這樣做的人不多。

這位「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專家所指的不僅僅是印度尼西亞雨林的狀況。在地球的其他地方,對森林的破壞也勢如破竹。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統計,在亞馬遜地區,過去10年裡平均每分鐘就有相當於四個足球場面積的雨林消失。而南美洲北部的這一大片地區又恰恰對全球氣候起著關鍵作用。這裡的植被和大量的水資源不僅可以防止氣候變暖,而且可以儲存大量二氧化碳。據專家估計,這裡樹木和地下儲存的二氧化碳相當於全球10年的排放量。由於氣候變化而產生的損失尚未計算在內。

Dry tropical forest - bosque tropical seco; camino después del Río Aguán entre Jocón y Olanchito, Yoro, Honduras +++CC/Lon&Queta+++ am 3.5.2007 aufgenommen im Mai 2011 geladen Lizenz: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sa/2.0/deed.de
宏都拉斯約羅省的乾旱林圖片來源: CC/Lon&Queta

熱帶乾旱林區儲存二氧化碳的功能則不易遭到破壞。儘管如此,氣候變化對乾旱林區也並非毫無影響。雖然乾旱林是適應變化的能手,要挺過一連幾個月沒有雨水的旱季,但是,它們面對氣候變化還是無能為力。由於溫度上升,地下水位下降,旱季延長。如今,人們認識到了贊比亞西部乾旱林區對氣候保護的重要性。在德國的援助下,隆加河以西的乾旱林區被辟為保護區。通過保護林區儲存二氧化碳的功能,希望每年能夠吸收1300萬噸二氧化碳。

依靠水滴石穿還是進行排放交易?

The Miombo woodlands in northern Zambia are the site of a number of large-scale biofuel investments. +++CC/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Forestry Research/Jeff Walker+++ Lizenz: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nd/2.0/deed.de am 26.05.2010 aufgenommen im Mai 2011 geladen
保護森林就是保護氣候圖片來源: CC/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Forestry Research/Jeff Walker

儘管速度有限,還是能夠看到氣候保護的進展。「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專家顧恩諾拉•卡勒特說:「雖然不能搶救所有的森林,但至少可以保住那些對生物多樣性、對氣候保護和人類重要的林區。」波茨坦氣候變化研究所的科學家格爾斯滕加爾貝則提醒人們抓緊時間:「時間緊迫。如果依然這樣下去,那麼現在可以看見的破壞,只是將要出現的一個前兆。」他要求建立減排二氧化碳的激勵機制。根據這個機制,將確定排放總量,以達到2050年氣候變暖不超過2度的目標。而排放總量則按照人口比例分配到各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工業國家可以向排放少的國家購買排放權。格爾斯滕加爾貝說:「 這對雙方都有利,尤其是對地球有利。」

作者:Po Keung Cheung

責編:當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