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日韓聯手意義不能低估

德國之聲中文部2008年12月16日

日本、中國和韓國三國領導人首次在日本福岡舉行峰會引起了德語媒體的重視。新蘇黎世報和法蘭克福匯報都就此發表了評論。德國之聲中文部摘譯如下。

https://p.dw.com/p/GH2H
韓國兌換銀行首爾總部工作人員在清點外匯:人民幣赫然在列圖片來源: AP

新蘇黎世報說:"金融危機使這三個東亞經濟大國也受到損害,迫使它們組成三邊夥伴關係,共同應付對國民經濟的挑戰。"該報接著寫道:

"國際金融危機初期,看起來它對這些崛起的亞洲國家現實經濟的影響好像有限,但最近幾周的情況表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經濟增長也受到西方工業國經濟衰退的很大連累,也許正是這一狀況促使北京與兩個東亞鄰國增強協調。韓國、尤其日本的國民經濟現代化程度雖然高於中國,但它們同樣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出口工業。

"東亞沒有組織起來的地區合作,但也許由於三國文化和地緣政治的親合性,這次峰會取得的成果大於範圍更為廣闊、更為混亂的論壇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但我們也不能寄予太高期望,周六峰會開始前,日本首相與溫家寶進行雙邊會談時,日本就抱怨說,中國船隻侵入了兩國都提出主權要求的尖閣群島、又稱釣魚台列島附近的日本領海。

"儘管如此,三邊會談的意義不能低估。它一方面表明,東亞已經意識到過去20年來自己在世界經濟中大幅增強的重要作用和隨之而來的責任,另一方面峰會也顯示出,中國外交和外經政策講究實際,北京顯然願意利用一切可能提供的論壇,支持國際社會做出努力,解決目前的金融危機。"

法蘭克福匯報也說,"世界經濟危機使亞洲北部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三國發出誓言,要使亞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中心",這與先前三國政治關係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對照:

"過去幾年,亞洲北部主流國家之間的關係一再處於政治爭執的陰影下,所以至今為止,該地區三大國民經濟體、其中日本和中國在世界經濟中分別名列第二和第四,都沒有能夠團結起來,更不用說結成地區聯盟。現在,危機促使它們互相靠近,但因此也受到亞洲其它國家的關注,因為這畢竟是亞洲最大、第二大和第四大經濟強國的峰會,它們的共同經濟總量佔亞洲經濟總量的四分之三。

"三國中央銀行達成一致,建立並擴大互相保障貨幣安全的現有協定,三國原則上將互相提供貸款保證,韓國和日本將使相互間的外匯交換額從30億提高到200億美元,中國與韓國簽訂了280億美元的協定。

"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韓國經歷了一段苦難歷程,當時只能依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的570億美元貸款。所以,周末達成的協議有利於三國進一步擺脫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依賴,由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把貸款與強硬的政治條件掛鉤,亞洲對它有三分畏懼。"

本文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

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