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技術剽竊陰影揮之不去

2010年4月21日

德國三分之二的製造業企業認為自己受到仿冒產品與技術剽竊的威脅,他們當中,79%的企業認為,中國是這兩個方面的世界冠軍。

https://p.dw.com/p/N28W
擔心技術受到剽竊,德國一些風能設備公司放棄中國市場

德國機械與設備行業協會(Vereinigung deutscher Maschinen- und Anlagenbau, VDMA)最新發表的針對341家德國機械與製造業企業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對於仿冒產品與技術剽竊者說來難度最高的,莫過於機械與成套設備。不過,恰恰在機械領域,與2008年相比,受到剽竊影響的企業數目以及因此造成的經濟損失,都有兩位數的增長。

擔心剽竊,不願進入中國風能市場

德國一直領先的風能機械設備行業正在做出審慎的戰略思考。世界第四大風能發電及設備製造公司艾能控(Enercon)駐柏林首席代表鹿特‧伯蘭特朔克(Ruth Brand-Schock)女士對德國《世界報》發表談話認為,儘管2009年全世界三分之一的風能電站在中國投產,但她的企業因為擔心受到中國行業大規模戰略性技術剽竊的威脅,仍然不願向中國市場投資。

技術剽竊含有國家行為色彩

德國機械與設備行業協會主持上述問卷調查的負責人之一馬克‧維斯納先生(Marc Wiesner)在接受本台中文部採訪時特別指出:

"這背後應該有一個完整的創新戰略,這麼說並非純粹臆斷,而是有根有據的。中國政府的創新戰略有目共睹,在一些關鍵領域裡獲得市場與技術雙重世界領先地位,這是北京公開宣佈的目標。比方說環保與氣候保護方面的創新技術,包括可再生能源技術。在這些技術領域裡,歐洲和德國目前還佔據領先的地位。我們協會的一些成員因此也受到相應技術剽竊與產品仿冒的打擊。很明顯,中國正在力圖在這些領域裡,盡快迎頭趕上。"

高水準剽竊

比照來自中國官方的訊息,北京方面解釋歐洲智慧財產權在中國受到大規模侵害時,始終強調了這屬於個別害群之馬所為;一旦中國法制完備,問題自然迎刃而解。一段時間裡,甚至德國的一些中國問題專家,比如德國工業協會東方委員會中國組前組長、西門子前任董事長馮必樂(von Piere)為德中之間存在的仿冒產品與技術剽竊問題申辯時,也持這樣的觀點。但在這份最新出台的德國機械與設備行業報告中,援引了剽竊難度最大的成套設備的例子。該報告力圖說明,個別害群之馬絕對沒有如此大規模深度剽竊的能力。馬克‧維斯納先生強調說:

"過去幾年中,產品與技術剽竊有了一個新的趨勢,那就是從剽竊個別元件組件,向剽竊整台設備乃至整條生產線過渡。以這樣的廣度和規模進行剽竊,早已超過後院作坊式的剽竊;這樣水準的剽竊,沒有相當完整的技術思路和理念是不可能的。這從另外一個側面印證了:來自中國的剽竊已經離開了傳統剽竊和盜版的軌道,向著獲取完整技術過渡;這其中也包括中國國家鼓勵的所謂自主創新活動,比方說歐洲技術企業要獲取中國官方特別領域裡的訂單,就必須公佈自己的技術等等。"

研發應留在德國國內

鑑於類似德國機械與設備行業協會在德國擔任著所謂院外活動集團的角色,這類協會提出的研究報告,通常都會直接或是間接地影響德國對華政策。所以現在針對來自中國的剽竊指責,不但將會進一步影響德中經濟互動,而且據德國機械與設備行業協會介紹說:即便是現在,絕大部分德國機械與設備企業也已經考慮不向或者不再向中國轉移自己企業的研發部門。對此,馬克‧維斯納先生代表他的協會指出:

"我們認為,要保證德國勞動就業市場的穩定,就必須保持德國製造業技術優先,而順理成章地,就必須保證產品研發保留在德國。"

作者:一通

責編:李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