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二氧化碳污染排放量世界第二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2004年12月14日

正在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0次締約方大會上,中國首次公佈了溫室氣體排放情況國別通報。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人口增加、城市化以及消費模式的改變,中國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國。

https://p.dw.com/p/5zFV
現代化改變了生存方式與環境圖片來源: AP

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從12月6日開始,為期12天,目前會期已經結束大半。約5000多名各國專家和代表紛紛就氣候變化問題再次向世人敲響警鐘:如果不及時採取措施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扭轉地球變暖的趨勢,人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氣候將在不久的將來發生劇烈變化,從而引發嚴重自然災害,直接威脅到人類和地球的生存。

歐盟議會環境委員會主席、德國基民盟黨籍的卡爾-海因茨.弗洛倫茨說:「如果我們在布宜諾斯艾利斯不能達成共識採取快速行動,不能將美國、中國和印度納入約束軌道,將來我的孫子就會在科隆看到萊茵河匯入北海了。」弗洛倫茨說,必須在全球範圍內減少二氧化碳氣體的排放,歐盟和德國對此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德國是歐盟國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我們德國人還發明了廢氣『排放交易權』制度。」

作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國,中國12月10日在會上首次公佈了本國十年來溫室氣體排放與氣候變化的數據。根據中國的報告,1994年中國二氧化碳淨排放量為26.66億噸(能源活動排放27.95億噸,工業生產過程排放2.78億噸,而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部門的碳吸收抵銷了4.07億噸)。位於巴黎的聯合國國際能源署估測,在2002年中國排放二氧化碳氣體的總量已經達到了40.8億噸,是十年前的1.53倍,折合到人均就是每人3.2噸。2002年,美國人均排放二氧化碳量是19.4頓,德國是10.2噸。

今年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生效十周年,「京都議定書」預計也將很快生效。1997年12月,149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在日本東京通過了旨在限制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京都議定書」。該議定書規定,到2010年,所有發達國家排放的二氧化碳等6種溫室氣體,要比1990年平均減少5.2%。中國因為是發展中國家,沒有受到具體的約束。

「京都協定」規定,要有效執行該協定,必須取得全球至少55國家確認,而且這些國家在199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須佔世界總量至少55%。2001年,美國退出了「京都議定」,使得該協定的生效成為泡影,但是由於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季軍俄羅斯不久前批准了「京都議定書」,該協定的生效又變得指日可待。

在德國,二氧化碳氣體的排放量呈逐漸減少的趨勢。目前,歐盟國家減少排放廢氣的進度多未能達標。

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會議上,南美第一大國巴西也宣讀了國別報告。報告指出,毀林開荒造成巴西熱帶雨林大面積減少,焚燒森林產生的二氧化碳佔巴西全年二氧化碳廢氣總排放量的75%。

氣象專家認為,受溫室氣體的影響,未來幾十年乃至數個世紀內,地球大氣溫度將持續上升,這將可能導致洋流變化、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颱風和颶風次數增加等氣候災難。近年來,世界各地出現的氣候變化證實了專家的看法。